皇太極三路大軍八月中旬離開的盛京,到九月底的時候,從密云往南,大明京畿的西部,北部,東部十幾個州縣,全部淪喪,半個京畿遭到了韃子鐵蹄的蹂躪。
韃子所過之處,大明各地的軍隊死走逃亡,倒霉的當然是老百姓。
別看范文程說得挺好,這次對大明用兵是以戰(zhàn)促和,應該重用漢人降將,禁止殺戮,范文程用的其實是以漢制漢的策略。
皇太極也很以為然的答應了,然而實際上并不是這么回事兒,上次他們兵敗,這次明顯有報復的傾向,特別是阿敏的部隊,數月之前在這一帶,他遭遇了從未有過的慘敗,為了報復他的洶洶而來,狼狽而逃。
這次他更加變本加厲,找不到林毅和盧象升他們,他把氣都撒到了這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身上。
就像他的性格一樣,鼻孔朝天,叫囂無度,每到一地奸淫,燒殺搶掠成風,焚毀老百姓的房屋,弒殺弱小,慘無人道,犯下的罪行滔天。
離上次韃子襲擾京畿,還不足一年,這些天殺的又來了,還有我們這些小老百姓的活路嗎?
老百姓呼號連天,他們怎么也想不明白,上次韃子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慘敗,還不到一年,他們怎么又卷土重來了?老天真是無眼,這年頭,人死王八活,要知道這樣,我他們說什么不會回來,就在山林中一呆多好,或者遠遁他鄉(xiāng)。
韃子的兵將在大明老百姓的奔走呼號及慘叫的血淚聲中,屠刀亂舞,尋找著快感和刺激。
京畿一帶只有駐守漁陽的劉肇基,率部拼死抵抗。
劉肇基,盧象升的部屬,作戰(zhàn)勇敢,曾經是盧象升手下的總兵官,盧象升出事以后,他率部一直駐守漁陽。
可是劉肇基只有7000人馬,根本抵擋不住韃子十幾萬人馬的進攻,他一面堅守城池,一面向京師求援??墒窃t遲無有音信。
血戰(zhàn)數日之后,城破,劉肇基率領殘部,與韃子們展開了巷戰(zhàn),最后只剩下幾百人退石門橋,就是后世的三河市一帶,漁陽失守。
大明朝京師震動,崇禎皇帝,急得在金鑾殿上來回直轉,下面的文武百官,一片肅然,站在那里低著頭,像給死人默哀一樣,連大氣都不敢出。
其實現(xiàn)在的大明朝并非無兵可派,別看什么千瘡百孔,天災人禍,內憂外患,什么如風口之燈,大廈將傾,瘦死的駱駝終歸比馬大。
大明朝延續(xù)了近300年的國祚,論實力還是相當雄厚的,此時大明朝的精兵強將不下百萬。就算走了一個盧象升,還有孫傳庭,還有洪承疇,還有熊文燦,還有鄭崇儉,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更多,除了寧遠軍的將士之外,還有孫傳庭的秦軍,另外曹變蛟,高杰,賀人龍,左良玉,黃得功,這些人哪個都是萬人敵。
但是現(xiàn)在問題的關鍵是,楊嗣昌是新任的兵部尚書,他跟御馬監(jiān)的太監(jiān)高起潛一樣,是主和派的人物之一,崇禎皇帝非常器重此人。
器重到哪一步,數年前,楊嗣昌的老爹楊鶴因剿賊不力,要被開刀問斬,因為楊嗣昌的辭職要代父受罪,崇禎皇帝立馬改變了主意,不但不殺楊鶴了,反而百般安慰楊嗣昌,要他好好干,千萬不要辭職。“得卿,相見恨晚!”崇禎皇帝的一句話,可見一斑。
現(xiàn)在楊嗣昌的政敵少了一個盧象升,主和派明顯占了上風,去年韃子們撤退以后,主和派更加振振有詞。
主和派主要是對大清也就是對韃子主張妥協(xié)求和,而對農民軍,也就是所謂的流賊血腥鎮(zhèn)壓。他的思想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攘外必先安內,足食然后足兵,保民方能蕩寇。而且他這三點,有先后順序,以前兩條為最。
崇禎皇帝如獲至寶,一一答應。在這種思潮的操縱下,崇禎皇帝竟然頒下詔旨,擴充兵馬十幾萬,但是國庫虧空,國家現(xiàn)有的軍隊糧餉都發(fā)不下來,再擴充十幾萬,沒有錢糧怎么養(yǎng)兵?崇禎皇帝只好向老百姓攤派,開始增加練餉和剿餉。
在這種情況下,還向農民增加賦稅,崇禎皇帝這一策略,無異于作死之舉。
把皇上忽悠的接受了自己的策略,楊嗣昌當然高興,接下來開始進行他的第二步計劃,那就是全力剿賊。
為了剿賊,他和總理五省軍務的熊文燦研究后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計劃。所謂的四正,即陜西,河南,湖廣,江北,四地巡撫分剿而專防。六隅即延綏,山東,山西,江南,江西,四川,六地巡撫分防而協(xié)剿。
這道奏折呈上去之后,崇禎皇帝更加贊許,立即責令實施。
楊嗣昌就開始調兵遣將,把陜西總督孫傳庭調來,把三邊總督洪承疇也調來,左良玉,高杰,賀人龍,曹變蛟,這些能征慣戰(zhàn)的大將全部率部隨軍出征,另外還把山東總兵劉澤清調往河南。
總之這一番調動,把京畿周圍的精兵強將全都調到了山西,河南,湖廣江淮等地,張網對付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去了。
這才造成了京畿一帶的空虛,正好這個時候,皇太極御駕親征。各地告急的文書,像雪片一樣飛落到崇禎的龍書案上,可是天朝大國竟然無兵可派,勤王圣旨下去了好多天,響應的很是寥寥,來勤王的兵馬還沒有死走逃亡的多。
崇禎皇帝拍案大怒,文武百官面如死灰,都認為楊嗣昌更是難辭其咎,他身為兵部尚書,不得不說話了。
楊嗣昌心里話我的陛下,這有何難呢?我們既然采取的是對韃子和而不戰(zhàn),攘外必先安內嘛。現(xiàn)在到了事頭上,就按這個策略辦就行了,有什么可著急的呢?派人跟韃子談判,給他們一些好處,要地盤給地盤,要錢給錢,要糧食給糧食,要牲口給牲口,要人給人??偠灾?,滿足他們,只要他們退兵就行。
但是楊世昌話到嘴邊不敢說了,因為他知道眼前這個崇禎皇帝最不好伺候。脾氣大,變化快,剛愎自用喜怒無常,還有點兒死要面子活受罪。
派人跟達子談判求和之事,絕不能出于自己的口中。否則韃子退去之后,他要是覺得這趟買賣虧了,秋后找人算賬,這件事必須得按到自己頭上,那自己有八個腦袋也不夠他砍的。
因此楊嗣昌又把話給憋回去了。
“爾等都啞巴了不成?食君祿,報君恩,你們拿著朕的俸祿,卻不替朕分憂解難,國難當頭,你們都在這里耍肉頭陣,是何道理?”
崇禎皇帝指著下面的臣工,大呼小叫,吹胡子瞪眼,嚴厲切責,就差沒有罵娘了。
但是無論崇禎皇帝如何發(fā)脾氣,這種場合,其他人根本不會說話。且不說這些文武大臣都是官場老油條,調兵遣將,御敵國門之外,這是兵部的事情,兵部尚書楊嗣昌,他又是內閣首輔,有他和皇上在,這種事情誰也不愿意多插嘴,就連專愛挑毛病的御史言官和東林黨官員也明哲保身三緘其口。
崇禎皇上最后目光落到楊嗣昌的身上,心里話這件事你不說,朕非得讓你說出來不可,你們一心主張跟韃子求和,朕身為一國之君,天子守國門,跟韃子求和之事,斷然不能出自朕之口,否則朕的顏面何在?天朝大國的威嚴何在?
“楊愛卿?”
“臣在。”
楊嗣昌知道躲是躲不過去了,趕緊出班跪爬半步,答應著往上叩頭。
“韃子肆虐京師,大兵壓境,以卿之見朕當如何?”
“陛下明鑒……”楊嗣昌趴伏在地,臉上就開始冒汗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他說了兩句面子上的廢話,覺得皇上肯定不能滿意,但是他根本不想說派人向韃子求和之事,兩只眼睛就開始胡倫了。
正好看見他這一列,位置排的比較肯后的楊廷麟了,眼睛一亮算是找到了替頭,就他了!
上一次你帶著兵馬,在永平一帶搜索流賊,沒有遇到流賊,算你運氣好。這次韃子來了,讓你去對抗流賊,看你還能活著回來!
你不是主張跟韃子打嗎?這次讓你打過癮,你死活是小事,只要能解除本官眼前的危機就行。
因此楊嗣昌繼續(xù)道:“陛下兵部主事楊廷麟,深諳兵甲之道,微臣保舉他領兵帶隊,出城抗拒建奴,定然能成。”
楊廷麟暗罵,奸賊又開始踢皮球了。剛才的僵局他故意不吭,因為他跟盧象升一道,主張對韃子堅決用兵,抗御外回,御敵于國門之外。
可惜他斗不過,這些太監(jiān)和楊嗣昌這些權臣,皇上寵幸的是他們,盧總督在的時候都不成,現(xiàn)在盧總督不在了,楊廷麟就更覺得自己力單難支。
不過眼前他想看楊嗣昌的哈哈笑,他們把兵都派出去了,鎮(zhèn)壓民變,剿滅流賊,這爛攤子,看你們如何收拾?沒想到現(xiàn)在被他咬了一口。
崇禎皇上一看楊嗣昌就是不說派人議和之事,反而推薦人跟韃子去打仗,如果能夠退兵,然后再談判議和之事也未嘗不可。
因此崇禎皇帝道:“楊愛卿,你可愿意領兵帶隊對抗韃子?”
楊廷麟趕緊出班跪倒:“陛下圣明,臣雖不才,愿意與韃子力戰(zhàn)到底,縱然馬革裹尸,也要報效隆恩。”
崇禎皇帝聽了非常順耳,不住的點頭:“難得愛卿一片忠心,朕現(xiàn)在就加封你的官職。”
兵部主事聽起來很好聽,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官兒,按品級算,他只是個正六品的官員。這樣的官職,到了地方上比七品芝麻官兒就大那么一點兒。
但是他是京官,又是六部中的要害部位的兵部,因此他才有資格站立在這朝堂上面君事駕。
與前一次不同,上一次楊嗣昌就保舉他平賊滅寇,臨時給他派了一個副總兵職銜,給了他幾千兵馬,在遵義永平和遷西一帶轉了一圈回來了,盡管沒有什么功勞,也沒有什么過錯。
但是這次不同啦,大敵當前,要派一個正六品的官員,帶兵跟韃子打仗,豈不成了笑料?
因此崇禎皇帝破格提拔他為總督,總督各地的勤王之師,守衛(wèi)京畿抗拒韃子,而且還給他的一把尚方寶劍。
尚方寶劍聽著好聽,但是泛濫了就不值錢了。
要論官職,楊廷麟的官職的確不小了,從一個正六品官,一下子成為正二品的武官,另外還有尚方寶劍,可謂是一步登天,跟盧象升職級差不多了。
但是實際上,他比盧象升還慘,盧象升手下,不管怎么說,還有一定數量的天雄軍,而現(xiàn)在的楊廷麟跟光桿司令差不多。
他接任之后,各地的勤王之師寥寥無幾,十萬京營兵守衛(wèi)京城的,他根本調不動,能調動的就是劉肇基的2000多人馬,再有就是大名和真定來的幾千勤王之師,如果再加上密云,宣府,大同的殘兵敗將,七湊八湊的加在一塊,也超不過15000人。
而這次皇太極的三路大軍,一共來了十幾萬,全都是滿清八旗的精銳,還有他們的炮兵部隊烏真超哈。
因此這樣的戰(zhàn)斗可想而知,結果楊廷麟打一仗敗一仗,沒出半個月,楊廷麟的部隊便敗退至京城附近。
京營兵大將,身為副總兵官的黃得功主動請纓出戰(zhàn),他揮舞著鐵鞭率領五千京營兵殺入韃子的群中,把韃子的右翼軍沖得七零八落。混戰(zhàn)中遇到了阿敏,鐵鞭對狼牙棒一時難分勝負。
這是時多爾袞和豪格各帶領一只韃子的騎兵趕到,沖擊黃得功的側后,黃得功被殺得大敗。楊廷麟帶兵來接應,一場混戰(zhàn),明軍丟下幾千具尸體,退回城中堅守不戰(zhàn)。
以多爾袞,阿敏和豪格為首的韃子們紛紛叫囂大舉攻城,一舉拿下城池,活捉崇禎皇帝,滅掉大明。
范文程趕緊對皇太極建議:“陛下不可,大明朝氣數未盡,仗憑堅城死守,城內還有十幾萬大軍,短期內拿不下此城,時間拖久了,各地的勤王之師來到對我們不利,為今之計只有陳兵城外,逼迫崇禎答應我們的條件,然后我們就退兵。”
皇太極點了點頭,采納了范文程的建議,本來他們這次來就沒打算滅掉大明。
因此,皇太極三路大軍兵臨城下,把大炮也支起來了,但是就是沒有發(fā)動攻城。
皇太極帶著多爾袞豪格,阿敏等人,在城外的安全地帶,縱馬往城樓上高喊,叫囂崇禎皇帝,城頭答話……
此時距離大明京師數百里之外的山野之中,林毅的大營,仍然在練兵。
林毅坐在軍帳之中,正在翻開盧象升給他的兵書戰(zhàn)策。
小穎實在沉不住氣了,仗著膽子打斷了林毅:“林大哥,十幾萬韃子已經兵困京城了,我們打算什么時候出兵?再耽誤下去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