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 14:14:48

楊榮:“這個,也沒有錯!”

楊榮搞不明白,趙王為什么突然問起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了。

朱高燧繼續(xù)道:“在我大明朝,讀書人是有特權的;他們可以減免賦稅、免除徭役。而在當上了官之后,更是可以借著職權之便,大撈特撈、貪污腐敗。”

“以我大明之人的習性,那些撈取的財富,最后大多都會購買成土地。”

“勉仁!有兩件事,不知道你有沒有搞清楚?第一件,我大明就這么大,土地是有限的;照著這個土地兼并的趨勢發(fā)展下去,最后肯定是富者田連阡陌,窮者貧無立錐。”

“另一件;那些讀書人、當官的是減免賦稅、免除徭役的。但是我大明帝國的運轉,是需要稅收來維持國家的財政的。”

“你說說看,那些稅收,最后都是收到了誰的頭上呢?”

“讓我們想想看,那一幫一方面窮得貧無立錐,另一方面又要作為主力來承擔我大明賦稅和徭役的人;假如他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會做什么呢?”

“當然了!到了那個時候,你們這些文官清流士大夫是沒錯的;有錯的是昏君、暴君、無道之君是吧?”

“無道之君被推翻,天下改朝換代了;但是新的朝代、新的君主,依然還要用你們這些士大夫來治理國家,沒有錯吧?”

“‘惟將*軍不可降曹,而眾人皆可降曹’。勉仁,我說的可對嗎?”

楊榮這時終于意識到,自己;不,是整個文官陣營,都犯了一個大錯誤。

他們一直都以為,趙王朱高燧是個莽夫;后來被刺客砸傷了腦袋以后,更是患上了腦疾而變得荒唐昏庸。

但是現(xiàn)在從朱高燧向他“東楊”問出的這些誅心之論,這哪里是不學無術的莽夫?。窟@分明是可以抓住他們儒家小辮子予以猛烈打擊的勁敵??!

大家,全都輕看了這個趙王,全都犯了輕敵的錯誤啊!

楊榮這時終于鄭重地站了起來,向朱高燧拱手道:“王爺所言,諸多皆是真言實事;我儒家自漢朝董仲舒起,一直到今天我大明,已歷經(jīng)一千幾百年的歷史。”

“其間種種,自然不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一直到我大明,卻仍然沿用儒生文臣治國。這至少證明,這一套制度至少還是不錯的。”

“王爺看到了其中弊端,心中憤怒厭惡,我楊榮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王爺有沒有想過;您把這一套全砸毀了,能夠給我大明提供一套更好更合適的替代品嗎?”

楊榮的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其實已經(jīng)是在大踏步的倒退了。

他的意思:你嫌這房子舊、破爛、不好;但是你馬上把這房子砸了,你能現(xiàn)蓋起一間更好的房子來嗎?

朱高燧當即回道:“勉仁!你為什么會認為,我是要把這一套全砸毀了?”

楊榮:“王爺對我等的態(tài)度,難道不是嗎?”

朱高燧:“勉仁你搞清楚一點,我不喜歡你們這一套,不代表我就不喜歡儒家這一套。”

“你覺得你們這些人,真的能代表得了儒家嗎?”

楊榮愕然:“王爺您這是何意?我等如何不能代表儒家了?”

朱高燧:“你既然說你們都是圣人門徒,那我問你,君子六藝是啥?”

楊榮:“這誰都知道?。《Y、樂、射、御、書、數(shù)啊!”

朱高燧:“君子六藝的意思,就是說這六門技藝,但凡是個自認為是君子的人,就都應該掌握的吧?”

楊榮:“對??!呃……”

楊榮立馬心道不好了,他已經(jīng)清楚趙王下一句想問什么了。

果然,朱高燧問道:“不知道這君子六藝,勉仁你全掌握了嗎?不知道這滿朝的文臣和天下的讀書人,又有幾個能掌握全君子六藝的?”

楊榮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終于有些泄氣般地道:“天下讀書人,能盡習六藝者鮮矣!”

朱高燧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所以??!你們看看,連圣人親自認證的,君子的必修課你們都沒有學好,有什么資格自稱是君子呢?”

“讓我想想看你們都學了什么啊!是不是程朱那些人流傳下來的學說,還有拿著那幾本書在死讀。”

“我想問問,你們敬的到底是圣人還是程朱?程朱真的能代表得了圣人和亞圣嗎?程朱算不算篡改了圣人的微言大義?”

“要知道,孔子門徒三千,他們一群人可是能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候安然行走于各國,少有死掉的。”

“《列子》還有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但是被程朱之學教導出來的這些儒生們,大多可是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人。”

“勉仁!你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楊榮大驚:“王爺您這是,要否定程朱,直接復古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始的圣人和亞圣學說?”

朱高燧笑道:“這些都不是不好商量;但關鍵要看你們這些人,是不是識相了。”

“勉仁??!時代在變化,這制度什么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

“春秋是世襲制,戰(zhàn)國是大爭之世,漢朝有了察舉制,再后來又有了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才有了科舉制。”

“文人和文官作為一個群體,我明白你們的作用和弊端,也知道你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

“只要你們懂得與時俱進,我也是并不喜歡趕盡殺絕的。”

“我呢!是希望大家都可以配合一點;你們如果愿意自己體面,那我就讓你們體面;你們如果不愿意自己體面呢,那我也只好強行幫你們體面。”

楊榮再次陷入了沉默;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又問道:“王爺!您總得和我說一下,您心目中理想的大明是什么樣子的吧?否則就算我等想與時俱進,也不知道要如何改進??!”

他的這個問題,問的十分誠懇;但是卻讓朱高燧有些犯難了。

是?。∷胍粋€什么樣的大明呢?融合了那個靈魂以后,他看到了太多令他向往的圖景。

可是能說的東西太多了,他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

第44章 幫你們體面

楊榮:“這個,也沒有錯!”

楊榮搞不明白,趙王為什么突然問起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了。

朱高燧繼續(xù)道:“在我大明朝,讀書人是有特權的;他們可以減免賦稅、免除徭役。而在當上了官之后,更是可以借著職權之便,大撈特撈、貪污腐敗。”

“以我大明之人的習性,那些撈取的財富,最后大多都會購買成土地。”

“勉仁!有兩件事,不知道你有沒有搞清楚?第一件,我大明就這么大,土地是有限的;照著這個土地兼并的趨勢發(fā)展下去,最后肯定是富者田連阡陌,窮者貧無立錐。”

“另一件;那些讀書人、當官的是減免賦稅、免除徭役的。但是我大明帝國的運轉,是需要稅收來維持國家的財政的。”

“你說說看,那些稅收,最后都是收到了誰的頭上呢?”

“讓我們想想看,那一幫一方面窮得貧無立錐,另一方面又要作為主力來承擔我大明賦稅和徭役的人;假如他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他們會做什么呢?”

“當然了!到了那個時候,你們這些文官清流士大夫是沒錯的;有錯的是昏君、暴君、無道之君是吧?”

“無道之君被推翻,天下改朝換代了;但是新的朝代、新的君主,依然還要用你們這些士大夫來治理國家,沒有錯吧?”

“‘惟將*軍不可降曹,而眾人皆可降曹’。勉仁,我說的可對嗎?”

楊榮這時終于意識到,自己;不,是整個文官陣營,都犯了一個大錯誤。

他們一直都以為,趙王朱高燧是個莽夫;后來被刺客砸傷了腦袋以后,更是患上了腦疾而變得荒唐昏庸。

但是現(xiàn)在從朱高燧向他“東楊”問出的這些誅心之論,這哪里是不學無術的莽夫???這分明是可以抓住他們儒家小辮子予以猛烈打擊的勁敵??!

大家,全都輕看了這個趙王,全都犯了輕敵的錯誤啊!

楊榮這時終于鄭重地站了起來,向朱高燧拱手道:“王爺所言,諸多皆是真言實事;我儒家自漢朝董仲舒起,一直到今天我大明,已歷經(jīng)一千幾百年的歷史。”

“其間種種,自然不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一直到我大明,卻仍然沿用儒生文臣治國。這至少證明,這一套制度至少還是不錯的。”

“王爺看到了其中弊端,心中憤怒厭惡,我楊榮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王爺有沒有想過;您把這一套全砸毀了,能夠給我大明提供一套更好更合適的替代品嗎?”

楊榮的話說到了這個份上,其實已經(jīng)是在大踏步的倒退了。

他的意思:你嫌這房子舊、破爛、不好;但是你馬上把這房子砸了,你能現(xiàn)蓋起一間更好的房子來嗎?

朱高燧當即回道:“勉仁!你為什么會認為,我是要把這一套全砸毀了?”

楊榮:“王爺對我等的態(tài)度,難道不是嗎?”

朱高燧:“勉仁你搞清楚一點,我不喜歡你們這一套,不代表我就不喜歡儒家這一套。”

“你覺得你們這些人,真的能代表得了儒家嗎?”

楊榮愕然:“王爺您這是何意?我等如何不能代表儒家了?”

朱高燧:“你既然說你們都是圣人門徒,那我問你,君子六藝是啥?”

楊榮:“這誰都知道??!禮、樂、射、御、書、數(shù)??!”

朱高燧:“君子六藝的意思,就是說這六門技藝,但凡是個自認為是君子的人,就都應該掌握的吧?”

楊榮:“對??!呃……”

楊榮立馬心道不好了,他已經(jīng)清楚趙王下一句想問什么了。

果然,朱高燧問道:“不知道這君子六藝,勉仁你全掌握了嗎?不知道這滿朝的文臣和天下的讀書人,又有幾個能掌握全君子六藝的?”

楊榮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終于有些泄氣般地道:“天下讀書人,能盡習六藝者鮮矣!”

朱高燧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所以啊!你們看看,連圣人親自認證的,君子的必修課你們都沒有學好,有什么資格自稱是君子呢?”

“讓我想想看你們都學了什么啊!是不是程朱那些人流傳下來的學說,還有拿著那幾本書在死讀。”

“我想問問,你們敬的到底是圣人還是程朱?程朱真的能代表得了圣人和亞圣嗎?程朱算不算篡改了圣人的微言大義?”

“要知道,孔子門徒三千,他們一群人可是能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禮崩樂壞的時候安然行走于各國,少有死掉的。”

“《列子》還有記載,‘孔子之勁能拓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

“但是被程朱之學教導出來的這些儒生們,大多可是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人。”

“勉仁!你大概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楊榮大驚:“王爺您這是,要否定程朱,直接復古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原始的圣人和亞圣學說?”

朱高燧笑道:“這些都不是不好商量;但關鍵要看你們這些人,是不是識相了。”

“勉仁??!時代在變化,這制度什么的,不可能一成不變的。”

“春秋是世襲制,戰(zhàn)國是大爭之世,漢朝有了察舉制,再后來又有了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才有了科舉制。”

“文人和文官作為一個群體,我明白你們的作用和弊端,也知道你們的優(yōu)點和缺點。”

“只要你們懂得與時俱進,我也是并不喜歡趕盡殺絕的。”

“我呢!是希望大家都可以配合一點;你們如果愿意自己體面,那我就讓你們體面;你們如果不愿意自己體面呢,那我也只好強行幫你們體面。”

楊榮再次陷入了沉默;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又問道:“王爺!您總得和我說一下,您心目中理想的大明是什么樣子的吧?否則就算我等想與時俱進,也不知道要如何改進?。?rdquo;

他的這個問題,問的十分誠懇;但是卻讓朱高燧有些犯難了。

是?。∷胍粋€什么樣的大明呢?融合了那個靈魂以后,他看到了太多令他向往的圖景。

可是能說的東西太多了,他一時之間不知從何說起。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