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重重阻力,鄧小平說:“我可是不客氣的。”
●鄧小平果斷地對教育部負責人說:“立即把報告追回來。”
●鄧小平說:“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
● 恢復高考共和國故事?舉賢新篇鄧小平主持科教座談會
1977年8月4日,鄧小平在北京飯店親自主持召開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
參加這次會議的有30多位老中青科學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還有教育部、科學院和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的負責人。
鄧小平從第一天開會就參加討論,以后每一次他都準時到會。在4日的座談會上,鄧小平一邊認真地聽,一邊插話說:
對上山下鄉(xiāng)知識青年中通過自學達到了較高水平的人,要研究用什么辦法、經(jīng)過什么途徑選拔回來。這種人成千上萬,要非常注意這部分人,愛護這部分人,千方百計把他們招回來上大學或當研究生。
不要定什么名額,這樣的人有多少就選多少,可以在名額之外。
大學要辦得活一點。有些青年成績好,沒畢業(yè)就可以當研究生。好的班也可以全班轉入研究生。
過幾年后,大學要重點培養(yǎng)研究生。這樣做,研究人員成長得快。這是個方針問題。
這樣出人才會快些。我相信中國人聰明,會大量出人才的。我們太落后了。
我們自己要謙虛一點,說老實話,吹不得牛。
在座談會的第二天,鄧小平又插話說:
是否先解決重點大學,再解決一批重點中學,還有重點小學。堅持兩條腿走路,水平比較高的,叫作重點,重點大學、中學、小學。但是不等于非重點學校就不出人才。
重點大學應當主要從重點中學招收學生。這樣解決教師缺乏問題比較容易一些。重點學校的課程應當深一些。
要把好的教師放到重點學校,普遍解決有困難。教師自己要提高,才能教得深,主要靠自學。
鄧小平真誠地詢問與會的專家:
一年準備行不行?要把教材重新編好,按提高的標準來要求。教師的選擇、調(diào)配,教學方法的準備,還有從明年開始恢復招生考試制度,這一套要研究好。
一年準備來得及嗎?
鄧小平的真誠感動了與會專家,啟發(fā)了大家的思路和靈感,許多學者連夜趕寫發(fā)言提綱,研究思考高考制度問題。
在8月6日下午,會議討論的重點轉移到高校招生這個熱點問題上。
武漢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查全性發(fā)言,強烈要求必須立即改進大學招生辦法。查全性慷慨陳詞,抨擊現(xiàn)行招生制度的4個嚴重弊?。?/p>
一、埋沒了人才,大批熱愛科學,有培養(yǎng)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
二、卡了工農(nóng)子弟上大學。
三、壞了社會風氣,助長了不正之風。
四、嚴重影響了中小學生和教師的教與學的積極性。
查全性強調(diào),招生是保證大學教育質(zhì)量的第一關。大學新生質(zhì)量沒有保證,其原因之一是中小學生質(zhì)量不高,二是招生制度有問題,主要矛盾還是招生制度。
查全性呼吁:
一定要當機立斷,只爭朝夕,今年能辦的就不要拖到明年去辦。
查全性的發(fā)言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共鳴。
吳文俊、王大珩、鄒承魯、汪猷等紛紛發(fā)言,贊同查全性的意見,建議黨中央、國務院下大決心,對現(xiàn)行招生制度來一個大的改革,寧可今年招生晚兩個月。不然,又招來20多萬人,好多不合適的,浪費就大了。
專家們的意見震動了鄧小平。他問坐在身邊的教育部長劉西堯:
今年就恢復高考還來得及嗎?
劉西堯說:“推遲半年招生,還來得及。”
鄧小平聽了,當場決斷:
既然今年還有時間,那就堅決改嘛!把原來寫的招生報告收回來,根據(jù)大家的意見重寫。招生涉及下鄉(xiāng)的幾百萬青年,要拿出一個辦法來。今年就開始改,不要等了。
在此之前,即在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教育部在太原召開了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
這次會議在是否在高校招生中恢復入學考試的問題上,發(fā)生了爭論,爭論的焦點就是所謂的“兩個估計”。
由于教育部負責人不敢否定“兩個估計”,于是在8月4日,教育部在向國務院報送的《關于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的情況報告》和《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仍然維持了原來的“十六字”招生辦法,即:
自愿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學校復審。
在1977年7月,鄧小平復出。他主動請纓,承擔起領導科教界撥亂反正的重任。
面對重重阻力,鄧小平說:
我可是不客氣的。
此言既出,表明了他不可動搖的決心。
8月4日,即在教育部上報招生工作意見的同一天,鄧小平在北京飯店召開科教工作座談會,聽取大家意見。
在座談會上,大家紛紛揭露這種辦法的弊病。有人提到清華的教育質(zhì)量時說:
現(xiàn)在很多人小學畢業(yè),補習了8個月就學大學的課程,讀了3年就畢業(yè)了,根本沒什么真才實學。
鄧小平聽到此言,當即不滿地說:
那就應當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不能叫大學。
教授學者們情緒激昂地紛紛講出憋在心里多年的話,大家都主張立即恢復高考,并建議如果時間來不及可推遲當年的招生時間。
這些意見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隨后,鄧小平果斷地對教育部負責人說:
立即把報告追回來。
鄧小平的明快果斷,當即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在座談會上,恢復高考前實行的統(tǒng)一考試、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的高等學校招生辦法,得到鄧小平明確的肯定。
當教育部負責人提出,開學臨近,只有推遲開學,還是可以恢復高考時,鄧小平果斷地說:
既然如此,那就立即恢復!
在8月8日上午,科教工作座談會即將結束時,鄧小平在《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中,對于“兩個估計”的問題,鄧小平說:
對全國教育戰(zhàn)線17年的工作怎樣估計,我看,主導方面是紅線。
應當肯定17年中,絕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不管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耀下,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辛勤勞動,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特別是教育工作者,他們的勞動更辛苦。
就知識分子的世界觀改造方面來說,應該怎樣估計呢?
世界觀的重要表現(xiàn)是為誰服務。我國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shù)是自覺自愿地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反對社會主義的是極少數(shù),對社會主義不那么熱心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關于高等學校招生,鄧小平說: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從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個好辦法。
自此,鄧小平“八八講話”揭開了恢復高考的序幕。
高考制度的恢復和“兩個估計”的推翻,改變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命運,對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它意味著更深遠意義的復蘇和新生。
在“八八講話”之后,以教育界為突破口,各行各業(yè)開始加快撥亂反正的步伐。0鄧小平關注上報內(nèi)參
1977年8月13日,根據(jù)鄧小平關于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制度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在北京再次召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
各省、市、自治區(qū)文教辦或教育局和招生辦公室的負責人,國務院有關部委和少數(shù)高等學校的代表,共80余人參加這次會議。
會議開始后,首先傳達鄧小平“八八講話”及其他一系列談話精神,代表們都深受鼓舞。
但是,由于在8月12日開幕的黨的十一大未能糾正原來的錯誤理論,在要不要廢止群眾推薦、恢復高考招生制度上,以及怎樣看待原來前17年教育路線“兩個估計”等問題上,與會人員分歧很大,爭論不休。
結果會期一拖再拖,從仲夏到中秋,總是議而不決。
很多代表私下認為,應該恢復高考,但也有一些人總是不能從舊框框里跳出來。不知從何時起,會上就流傳開一首打油詩:
招生會議兩度開,眾說紛紜難編排。
雖說東風強有力,玉(育)門緊閉終不開。
這次會議上的最大的障礙和阻力,就是1971年在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上通過的《紀要》,由于是毛澤東圈閱“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發(fā)全國的,“推薦上大學”這種招生辦法就成了金科玉律。
于是,時任《人民日報》社記者的穆?lián)P,找到駐會的教育部副部長雍文濤,因為雍文濤的思想比較開放。
穆?lián)P對雍文濤說:“照這個樣子,會議開不下去,我想寫個內(nèi)參給中央。”
雍文濤說:“你要想寫,可以寫。”
于是,在9月3日下午,穆?lián)P請6位參加過1971年全國教育會議的同志,到駐會的房間里座談。他們整整談了一個下午。
座談會之后,穆?lián)P連夜將大家的意見進行整理,并寫成內(nèi)參,又逐字逐句地斟酌好幾遍。
至于座談記錄,穆?lián)P也保留著。他當時想著,萬一以后出什么事,還可以留著備用。
9月15日,人民日報社將穆?lián)P寫的座談記錄,以《情況匯編》的方式報送中央。題目是:《全教會〈紀要〉是怎么產(chǎn)生的?》,全文有2600多字。
內(nèi)參指出,“兩個估計”至今還是調(diào)動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性的極大障礙。內(nèi)參中還披露了“兩個估計”出籠的背景。
在穆?lián)P召集的這次座談會上,有些同志談到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前,“四人幫”在上海開了座談會,定下了會議的基調(diào)。
會議的第一階段是展開“大批判”,以徐景賢、徐海濤為代表的上海組,搜集了一些聳人聽聞的材料,把教育戰(zhàn)線的17年說得一團漆黑,使整個會議的氣氛形成了只能說17年壞,不能說17年半句好話的局面……
后來,會議《紀要》起草工作由遲群親自掛帥,他一開始就堅持把17年來教育戰(zhàn)線是“黑線”,是資產(chǎn)階級專了無產(chǎn)階級政的意思寫進《紀要》。
清華大學的何東昌對此有不同看法,被說成是“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言人”,因而被迫退出起草小組。
在看到特刊《情況匯編》之后,在9月19日,鄧小平召集教育部負責人劉西堯、雍文濤、李琦等人進行談話。
鄧小平嚴肅提出:
教育部要爭取主動。你們還沒有取得主動,至少說明你們膽子小,怕又跟著我犯“錯誤”。
你們要放手去抓,大膽去抓,要獨立思考。把問題弄清楚,該怎么辦就怎么辦。該自己解決的問題,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報告中央。
教育方面的問題成堆,必須理出個頭緒來?,F(xiàn)在群眾勁頭起來了,教育部不要成為阻力。
鄧小平還明確指示:
招生會議要盡快結束。招生文件繼續(xù)修改,盡可能簡化,早點搞出來。辦事要快,不要拖。
同時,鄧小平明確表態(tài),要對“兩個估計”進行批判。
鄧小平說:
1971年姚文元、張春橋定稿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里,講了所謂“兩個估計”。“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怎么能把幾百萬、上千萬知識分子一棍子打死呢?
我們現(xiàn)在的人才,大部分還不是17年培養(yǎng)出來的?對這個《紀要》要進行批判,劃清是非界限。
《紀要》是毛澤東同志畫了圈的。毛澤東同志畫了圈,不等于說里面就沒有是非問題了。
在談話中,鄧小平說:
你們管教育的不為廣大知識分子說話,還背著“兩個估計”的包袱,將來要摔筋斗的。
要思想解放,爭取主動。過去講錯了的,再講一下,改過來。
鄧小平的談話擲地有聲,扭轉乾坤。
在《情況匯編》發(fā)出5天后,9月20日,在北京參加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會議的代表得到通知,到教育部大會議室集中,聽文件傳達。文件內(nèi)容沒有提及。
聽到通知后,穆?lián)P的心里十分地緊張,心想:“是不是我的那個材料闖了什么大禍?”穆?lián)P已經(jīng)感到和自己寫的這個內(nèi)參有關。
當天,天氣陰冷,還飄灑過一些細雨。人們和天氣一樣,每個人都表情凝重、茫然。
在教育部會議室,主持人傳達了9月19日鄧小平同教育部負責人的談話。
講話一開始,鄧小平說:
最近《人民日報》記者找了6位參加過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同志座談,寫了一份材料,講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很可以看看。
《紀要》是姚文元修改、張春橋定稿的。當時不少人對這個《紀要》有意見?!度嗣袢請蟆酚浾邔懙倪@份材料說明了問題的真相。
一聽這話,穆?lián)P的心里松了一口氣。
鄧小平的這次談話成為重要的分水嶺。此后,招生工作會議的整個氛圍為之大變。
在這次招生工作會議上,穆?lián)P起草的全教會材料被傳達到與會代表,并很快流傳開來。
9月25日,招生工作會議結束,新的招生文件基本定稿。
在這次會議上,討論制訂了《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以及《關于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
文件規(guī)定:
1977年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恢復考試,凡是工人、農(nóng)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年齡可放寬到30周歲)和應屆畢業(yè)生,只要符合條件都可報考。
從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招收的人數(shù)約占招生總數(shù)的20%至30%。
教育部在“招生意見”中,關于政審條件寫了很多很細,什么擁護共產(chǎn)黨、走社會主義道路、參加集體勞動……把能想到的都寫上了。
當把這個稿子送給鄧小平時,他看了之后非常不滿,連說了三個“繁瑣”。鄧小平把這一段全刪掉,重新寫了一條。
鄧小平說:
你們起草的招生條件寫得很難懂,太繁瑣。
關于招生的條件,我改了一下。
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xiàn)。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
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
最后,鄧小平說:
撥亂反正,語言要明確,含糊其詞不行,解決不了問題。辦事要快,不要拖。
在鄧小平講話之后,教育部主要負責人作了檢查,并按鄧小平的指示,迅速地修改“招生意見”,隨后呈報國務院。
10月3日,鄧小平在審閱了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的請示報告》之后,致函華國鋒:
此事較急。請審閱后,批印政治局會議討論批準。建議近幾日內(nèi)開一次政治局會議,連同《紅旗》雜志關于教育的評論員文章(前已送閱)一并討論。
華國鋒立即批示:
將上述文件印送中央政治局各同志。
在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了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文件和《紅旗》雜志評論員的文章。
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等中央領導,還接見了出席全國招生工作會議的全體代表。
當時,參加招生文件起草工作的教育部學生司有關人員覺得,如果要考試,比方說印卷子、評卷子,總要一部分錢,全靠國家拿也是很困難的。于是就希望報名費能夠定在1塊錢。
經(jīng)中央政治局討論后,指出:
不要增加群眾的負擔,收五毛錢就行了。
10月7日,鄧小平審閱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政治局批示修改后的文件,并批示:
我看可以。華主席、劍英、先念、東興、方毅同志指示。退教育部辦。
在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決定恢復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直接上大學,恢復考試制度,并主要看本人的表現(xiàn)。
文件規(guī)定:
廢除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考試,實行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取。
規(guī)定考生必須高中畢業(yè)或具有同等學力,恢復從應屆畢業(yè)生中招生。
修改政審標準,貫徹“重在表現(xiàn)”的原則。
嚴格考試制度,抵制和反對營私舞弊、“走后門”等不正之風。
從1977年8月13日開始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是建國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會議,歷時44天。
同時,這次會議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它實現(xiàn)了重大的撥亂反正,并決定恢復高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制度。
高考制度的恢復,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它意味著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從此走上了正規(guī),為廣大的知識分子打開了一扇通往希望和理想的光明之窗。人們奔走相告這一喜訊,很多知識分子激動得流下了喜悅的淚水。同時也給我國的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鄧小平參與高考決策
1977年9月5日,教育部部長劉西堯在向鄧小平提交的一份書面報告中提到:
因為招生涉及到城鄉(xiāng)知識青年和高中應屆畢業(yè)生3000萬人,招生辦法又涉及一些方針政策問題,需要考慮周到,以防對當前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產(chǎn)生不利影響和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引起波動。
9月6日,鄧小平即致信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汪東興:
招生問題很復雜。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在北京最好中學的高中畢業(yè)生,只有過去初中一年級的水平(特別是數(shù)學),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學生,須在社會上招考,才能保證質(zhì)量。
根據(jù)鄧小平的意見,在1977年招生文件中規(guī)定,凡是工人、農(nóng)民、上山下鄉(xiāng)和回鄉(xiāng)知識青年、復員軍人、干部和應屆高中畢業(yè)生,符合條件的均可報考。錄取比例,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占招生總數(shù)的20%至30%,絕大多數(shù)生源來自社會。
有了這個政策,十年來積壓的廣大社會知識青年才有了上大學的機會。
本來恢復高考的特定含義,主要指恢復應屆高中畢業(yè)生招生考試制度。所以,最初鄧小平拍板決策恢復高考時說:
今年就要下決心恢復從高中畢業(yè)生中直接招考學生,不要再搞群眾推薦。
但是,十年積壓的數(shù)千萬社會知識青年怎么辦?他們應該占多大的錄取比例?這是個政策問題。
對社會知識青年考大學的政策,鄧小平想得十分周到。鄧小平在聽到有人建議把過去招生的16字方針改為“自愿報考,單位同意,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時,鄧小平就說:
你的十六字比較好,但第二句有點問題,比如考生很好,要報考,隊里不同意,或者領導脾氣壞些,不同意報考怎么辦?我取你的四分之三,不要這一句。
因此,在確定的招生方針中就取消了“單位同意”這一條。
在放寬招生年齡、婚姻限制,為老三屆學生,特別是大齡下鄉(xiāng)青年上大學制定特殊政策。
在1977年的招生文件中,規(guī)定:
考生年齡在二十歲左右,不超過二十五周歲,未婚。
這個規(guī)定對老三屆高中學生,特別是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yè)生來說,無異于下了一道“禁客令”。因為此時,這兩屆的學生大多已經(jīng)30歲左右,而且很多人都有了家室。
對于這一批特定年代形成的特殊群體,鄧小平十分珍視。
早在1977年5月24日,鄧小平在同王震、鄧力群的談話中就明確提出:
為了應急,應付現(xiàn)在青黃不接的狀況,在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高中畢業(yè)的學生中采取自愿報名、嚴格考試、硬性抽調(diào)吸收進大學的辦法,培養(yǎng)一批人才,這種意見好。
在科教工作座談會上,鄧小平談到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報考問題,指出:
千方百計把他們招回來上大學或當研究生。不要定什么名額,這樣的人有多少就選多少,可以在名額之外。
正是在鄧小平的關懷下,高考破例為大齡知識青年開了綠燈。
在1977年的招生文件中特別規(guī)定:
對實踐經(jīng)驗比較豐富并鉆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三十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一九六六、一九六七兩屆高中畢業(yè)生)。
在恢復高考的政策中,還有一條特殊規(guī)定:
大齡青年,工齡到一定年限的可以帶工資讀書。
這條政策,為已結婚生子、拖家?guī)Э诘膶W生解除了后顧之憂。
此外,招生政策還修改了繁瑣的政審條件,實行擇優(yōu)錄取。在1977年9月19日,鄧小平對教育部的負責人方毅、劉西堯、雍文濤、李琦等人說:
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
根據(jù)鄧小平的指示,最后招生文件規(guī)定:招生實行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政審“主要看本人政治思想表現(xiàn)”。政治思想表現(xiàn)的主要依據(jù)是:
政治歷史清楚,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革命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
政審條件的修改,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被稱為“招生制度進行重大改革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政審條件的改變,迅速波及征兵、招工、提干等各個方面,為幫助全黨全社會解放思想,沖破思想束縛,,起到開風氣之先河的作用。
鄧小平?jīng)Q策恢復高考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這個決策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高素質(zhì)人才。
1977、1978兩屆共錄取68萬名大學新生。這其中,大多數(shù)是,有理想,有才華的知識青年。這批人后來成為改革開放各領域的骨干和社會的中堅力量,并在以后的四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媒體公布恢復高考消息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刊發(fā)新華社消息:《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
消息稱:
錄取學生時,將優(yōu)先保證重點院校。醫(yī)學院校、師范院校和農(nóng)業(yè)院校,將分別注意招收表現(xiàn)好的赤腳醫(yī)生、民辦教師和農(nóng)業(yè)科技積極分子。
將注意招收少數(shù)民族學生,并注意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臺灣省籍青年、港澳青年和歸國華僑青年。
同時,《人民日報》在頭版發(fā)表《搞好大學招生是全國人民的希望》的社論。
社論說:
高等學校的招生工作,直接關系大學培養(yǎng)人才的質(zhì)量,影響中小學教育,涉及各行各業(yè)和千家萬戶,是一件大事。各級黨委必須重視招生工作,切實加強領導。
我們要把這次招生的過程,變成動員廣大知識青年和在校學生更積極、更自覺地為革命學文化,走又紅又專道路的過程。
為了保證招生質(zhì)量,必須堅持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
文化考試,是考查學生政治理論、文化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擇優(yōu)錄取的主要依據(jù)之一,一定要抓好。
在10月21日這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也通過電波,把這一爆炸性的好消息,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四面八方。
1977年的時候,插隊知青劉洪聲已經(jīng)在句容農(nóng)村當了7年的代課教師。
劉洪聲平時養(yǎng)成了早起晨練習慣,在21日這天早晨,劉洪聲在第一時間內(nèi),從村里高音喇叭播放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節(jié)目中,獲得了恢復高考的特大喜訊。
劉洪聲立即一路奔跑著,將這個重大的消息向一起插隊的同學們傳播。
而史國棟是從學校一位同事那里,聽到這個消息的,起初他第一反應是持懷疑的態(tài)度。待消息得到確證后,史國棟頓時產(chǎn)生一種“春天突然來臨”的舒暢感覺。
史國棟說:心靈受到了非常強烈的震撼。并且,他暗下決心,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學,圓他曾經(jīng)的大學夢。
姜啟時也是在21日這一天,在新聞聯(lián)播時間,聽著屋檐下的有線廣播播送的國務院、教育部關于在全國恢復高等院校入學考試的通知。
姜啟時屏聲靜氣,一字不拉地聽完廣播,才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
招生,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xiàn)。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
一、勞動知識青年可以報名,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也可以報名。
二、具有高中畢業(yè)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入學考試。
三、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xiàn),破除“唯成分論”。
四、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yōu)錄取。
這就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主要應試條件。
姜啟時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為這一切在久違了10年之后,突然來臨,就跟做夢一樣。
恢復高考的消息,通過國家主要大的媒體發(fā)布之后,一下子攪動了整個中國,攪動了天下學子的心靈。
消息在中國飛快地傳播著,帶給無數(shù)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沒機會的青年,尤其給身在農(nóng)村的青年們一個巨大的希望,人們的命運和試卷再次聯(lián)系起來,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自己命運的時代到來了。
姜啟時是個“老三屆”,恢復高考這個消息,令他興奮、激動,他仿佛聽到了那熟悉的朗朗讀書聲,看到了久違的桌椅板凳。
全國人民,尤其是一個時期以來被嚴重耽誤了前程的幾代青年,受到了極大鼓舞,他們踴躍報名。當時報名要求參加高考的青年,年齡參差不齊。
姜啟時已結婚,29歲。有一兒一女。他的妹妹是應屆高中畢業(yè)生,年齡只有16歲。
這個高考制度給青年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而不是看各項條件怎么樣?;謴透呖冀o每一個人平等競爭的權利,一下子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姜啟時兄妹先后報名參加高考。
對于眾多考生來說,十年廢學,“知識越多越可恥”的觀念,已深深植入不少人的精神深處,要讓他們進行這樣的考試,并非易事。
10年間,他們的手上,過早被鐮刀和工廠的機器打滿了老繭,對于考卷,對于知識,很明顯是一種非常陌生的事物。
事實上,姜啟時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情來報名參加考試的,心想“一顆紅心、兩種準備”,考上了感謝這一機會,考不上也不怨誰。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調(diào)動了幾千萬青年學習的積極性,原來造成的“讀書無用論”,瞬間被“恢復高考”的天籟之音,一掃而光?;謴脱芯可猩贫?/p>
1977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fā)了中央關于招生工作會議的精神。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溫儒敏后來回憶說:
那天是1977年10月22日,電臺廣播了中央招生工作會議的精神,要恢復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號召青年報考。我突然意識到可以選擇人生的機會來了,決定試一試。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根據(jù)國務院批轉的《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聯(lián)合發(fā)出1977年招收研究生通知,提出研究生招生辦法:
考生在自愿報名的基礎上,不但要參加文化考試,更重要的是要有單位推薦。依據(jù)單位的推薦函,在同等條件下優(yōu)先錄取。
同時還規(guī)定,應屆生報考年齡不超過30歲,在職人員報考年齡要在35歲以下。
恢復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并把年齡限制在35歲以下,這樣既為有志于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打開了繼續(xù)深造的大門,又保證了他們經(jīng)過三年學習深造之后,能夠有健康的體魄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補充到高校教學第一線,充分發(fā)揮自己的知識優(yōu)勢和年齡優(yōu)勢。
還對招生對象進行了規(guī)定:
要有大學畢業(yè)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研究才能和專業(yè)特長;有專業(yè)特長和研究才能的在職人員不受學歷限制,但需具有同等文化程度;成績特別優(yōu)良確實具有研究才能的高中生和大學生也可報考。
作出這樣規(guī)定,主要為了鼓勵更多人報考研究生。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見》,并提出了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是:
身體健康,能夠獨立進行科學研究工作的科學技術和馬列主義理論研究人才。
1978年5月5日,溫儒敏和另外6?35萬名考生同一時間走進不同的考場,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
這次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包括,政治、外語、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全部由各招生單位命題。
幾個月之后,溫儒敏非常幸運地成為我國恢復碩士生招生后的第一屆研究生,在這一年,碩士生全國共錄取1?0708萬人。
從此,中國的教育就從萬馬齊喑,便走向百花齊放,走向強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