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5 10:41:25

●陳景潤說:“哥德巴赫猜想是數(shù)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就會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shù)間相互關(guān)系的認識。”

●陳景潤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周恩來,仿佛要把周恩來的形象牢牢地記在心里。

●陳景潤立即跨上一步,他激動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鄧小平的手。

● 受到中央表彰

毛澤東關(guān)心陳景潤

顧邁南的兩份內(nèi)參引起中央對陳景潤的關(guān)注。

中央領(lǐng)導看到顧邁南寫的內(nèi)參以后,要求科學院“寫一份較為詳細的摘要”,并將陳景潤的論文一起送往中央。

1973年4月16日,數(shù)學所將有關(guān)材料備齊,20日送到中央有關(guān)部門。

在此期間,新華社發(fā)表了一條陳景潤患嚴重腹膜結(jié)核,病情危險,急需搶救的消息。

在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里,毛澤東認真地閱讀著關(guān)于陳景潤的材料。

毛澤東崇尚科學,十分尊重和愛護那些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此刻,毛澤東毫不猶豫地在文件“要搶救”3個字上,畫了一個圓圈,并退給當時負責科研文教的姚文元辦。

兩篇內(nèi)參迅速送達了國務院科教領(lǐng)導小組。

不久,顧邁南奉命走進陳景潤的宿舍,她再次震驚了。顧邁南后來回憶說:

這是一間大約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墻放著一張單人床,床前放著一張三屜桌,桌上床上到處堆著書籍、資料;窗臺上、地上,放著破飯碗、藥瓶子,碗里還有干了的醬油……

當時,有人解釋說:“為了節(jié)約生活費,陳景潤平時不吃菜,只用醬油泡水喝。”

據(jù)武衡后來回憶:

一天半夜,已是12時多了,我接電話,說是陳景潤病危,毛主席批了應立即搶救。

可是,我前兩天還見到他,并不像他所說的那樣嚴重,但也很難說,天有不測風云么,而且是毛主席親自批的,怎能延誤?

我當即乘車到中關(guān)村陳景潤的宿舍看望。

大約兩點多鐘,我打開陳的房門,看到他正在稿紙上書寫進行數(shù)學研究呢。

陳景潤不知我的來意,連忙表示是在聽英語新聞廣播,表示他關(guān)心政治,并非搞數(shù)學研究。他之所以如此驚恐,是因為對他‘不問政治’的錯誤進行過嚴厲的批判,他曾表示今后不再搞業(yè)務了。他以為我是半夜來檢查的。

當我說明來意后,請他隨我去清華大學為他檢查病情,他才釋然。我們到清華大學時已是黎明,協(xié)和醫(yī)院的結(jié)核病專家張孝騫教授已在那里等著了……

陳景潤來到清華大學以后,幾名專家立即對陳景潤進行會診。

會診的結(jié)果是:陳景潤患有慢性腹部結(jié)膜炎。

長期的伏案勞作,超負荷的科研攻關(guān),加上嚴重缺乏營養(yǎng),使得陳景潤的健康狀況很差。

數(shù)學所的人們都知道,陳景潤穿衣服,整整要比別人提前一個季節(jié)。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還穿襯衫,而陳景潤已經(jīng)套上棉衣了。

經(jīng)過這場沖擊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戰(zhàn),陳景潤更是疲憊不堪,極端怕冷,他的臉上時常浮起陣陣潮紅,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陳景潤絲毫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

此時,依照毛澤東的指示,陳景潤住院了。

陳景潤心中對毛澤東充滿感激之情,他想說:“謝謝毛主席。”但是,他的喉嚨里仿佛被什么東西哽住了。陳景潤眼眶紅了,淚水奪眶而出。

記者鐘巨治曾經(jīng)采訪過陳景潤,他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來到一幢宿舍前,陪同的同志用手一指,那就是陳景潤。

我們看見一個穿著褪了色的藍布長大衣,戴著帽子的瘦小男人正在宿舍門前徘徊。

當他聽說我們是新華社記者,立即邀我們上樓,到他屋里去坐一坐。

我們進了陳景潤的小屋,見有一床一桌,床上鋪著白床單,下面是一床棉絮作褥子。床旁有兩個紙箱,大概是作存放衣服書籍之用。屋子雖然不大,但卻顯得整齊干凈,也許是他知道這兩天一定會有人來訪,刻意收拾了一番。

陳景潤剛開始和鐘巨治談話的時候,顯得比較拘謹,當談起哥德巴赫猜想時,他的話明顯多了起來。

鐘巨治問陳景潤:“景潤同志,你為什么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謙虛地笑了笑,說: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shù)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就會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shù)間相互關(guān)系的認識,在理論上比較有意義。

至于它的實用價值,我也說不太好,反正美國的空軍部海軍部都用高薪聘請人來研究這個問題,想必有它重要的作用吧。

鐘巨治又十分好奇地問:“論證哥德巴赫猜想為什么這樣困難呢?”

陳景潤說:

乍一看哥德巴赫猜想是挺容易的,因為任何偶數(shù)均可表示為兩個素數(shù)之和,一般不是搞數(shù)學研究的人也能計算出來,偶數(shù)就是雙數(shù),比如,2、4、6、8等等,素數(shù)就是大于1的整數(shù),除了互和它本身之外,它不能被任何整數(shù)除盡,如,2、3、5、7等,那么,18是個偶數(shù),它是7和11兩個素數(shù)之和,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證。

但是,偶數(shù)和素數(shù)是無窮無盡的,在100以內(nèi)的素數(shù)還比較多,而100以外的素數(shù)就越來越少,這樣只從少數(shù)小的偶數(shù)來驗證還不難,但是到幾千、幾萬,甚至幾萬億的大偶數(shù),就不那么簡單了,它需要一些數(shù)學基礎(chǔ)理論。

1974年,周恩來南下廣州,得知了陳景潤的情況,他立即從廣州給有關(guān)部門打電話,請陳景潤當四屆人大代表。

這個消息頓時在中關(guān)村引起轟動,中關(guān)村幾乎所有的人都注視著陳景潤。

陳景潤是否適宜當選四屆人大代表,外界為此爭論得熱火朝天,陳景潤卻始終泰然處之。

陳景潤的興趣在于科研,在于數(shù)學。但是,當他接到去參加全國四屆人大的會議通知時,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莊嚴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陳景潤很早就起床,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包括被子、臉盆、洗刷用具,一應全部帶齊。

陳景潤認為凡去開會,都是需要自己帶生活用品。

當陳景潤帶著他的全部裝備出現(xiàn)在北京一家高級豪華賓館面前的時候,負責擔任接待任務的工作人員全部忍不住笑了,他們告訴陳景潤:開會不必帶行李。陳景潤驚愕地瞪大了眼睛。

在此之前,陳景潤從來沒有上過賓館。

1975年1月13日,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雄偉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

周恩來登上主席臺,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這是陳景潤第一次親眼看到周恩來。

陳景潤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周恩來,仿佛要把周恩來的形象牢牢地記在心里。

會議期間,周恩來勉勵陳景潤:“陳景潤同志,你還要學好外文,將來我們國家總是要同英、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往來的。”

周恩來的話讓陳景潤深受鼓舞,他對周恩來充滿了敬愛之情。

當陳景潤得知周恩來身患重病的消息時,他心里難受極了。

后來,陳景潤后來回憶說:

會上,得知周總理已患重病時,我悲慟地哭了,幾夜睡不著覺……

走出人民大會堂,陳景潤的腳步更堅實有力了。

此后,陳景潤逢人就說:“總理讓我學外文,黨讓我搞科研。”

鄧小平和陳景潤握手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鄧小平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始全面整頓工作。

此時,盡管陳景潤已是聲名遠揚,多數(shù)人不得不贊嘆他的戰(zhàn)績和刻苦攻關(guān)的精神,但他的生活條件并沒有什么改變,仍然住在那間6平方米的小屋中,仍然過著苦行僧似的清苦的生活。

陳景潤已經(jīng)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距離(1+1)只是一步之遙。

熟悉數(shù)論的人們都清楚,那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瑪峰,越是接近峰頂,便越是艱難,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陳景潤原來用的改進后的篩法,已不適宜用于來攻克(1+1),要奪取最后的勝利,必須另辟蹊徑。

陳景潤正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

陳景潤為了從事研究,需要一個清靜的環(huán)境,因此,他寧可一個人住在那間簡陋的小屋里。

陳景潤的住房問題,最后是由鄧小平同志親自抓才解決的。

鄧小平是真正走近陳景潤的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人。他一直關(guān)心著陳景潤的各方面情況。當他得知陳景潤的困難以后,就果斷地下達這樣的指示:

一周之內(nèi),請給陳景潤解決3個問題:住房、愛人的調(diào)動和配備一個秘書。

在鄧小平的親切關(guān)懷下,陳景潤住進了四房二廳的居室,分居的愛人由昆也由武漢調(diào)入北京,李小凝當了陳景潤的秘書。

來自中南海的春風,吹進陳景潤的心里,也吹綠了神州大地。

祖國給予陳景潤親切的關(guān)懷,陳景潤也以赤子之心真誠地愛戀著自己的祖國。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shù)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總是把功勞都歸于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

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大會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shù)學家。

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shù)學家作學術(shù)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shù)學家而言,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收到信件以后,卻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匯報,請求黨的指示。

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的席位,一直被臺灣占據(jù)著。

中國科學院的領(lǐng)導對陳景潤說:“你是數(shù)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們回信。”

陳景潤經(jīng)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復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

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fā)展學術(shù)交流與友好關(guān)系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的邀請。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臺灣占據(jù)著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

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毫不猶豫地犧牲了個人的利益,表現(xiàn)出知識分子高尚的愛國精神。

陳景潤喬遷新居以后,仍然像以往一樣,終日伏案操勞。他仍然在數(shù)論之海中遨游,搏擊風浪。他希望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研究得更為完美,要向那更為誘人的(1+1)發(fā)起最后的沖擊。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陳景潤應邀出席大會。

這次大會盛況空前。

陳景潤第一次看到了鄧小平,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主席臺上那熟悉的面孔,聚精會神地聆聽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

鄧小平在報告中說:

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jīng)說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chǎn)和技術(shù)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陳景潤高興得拼命鼓掌。他那張平日總是蒼白的臉,此時變得緋紅。他研究的經(jīng)典數(shù)論中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一系列理論難題,得到鄧小平的高度肯定,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充分肯定,他感到十分高興。

鄧小平同志的報告結(jié)束以后,他特地接見了一批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陳景潤幸運地被列在其中。

鄧小平健步向陳景潤走來,他面帶微笑,向陳景潤伸出雙手。

陳景潤立即跨上一步,他激動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鄧小平的手。

鄧小平親切地囑咐陳景潤,要注意身體健康。并且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要盡量給陳景潤創(chuàng)造更好的工作條件。陳景潤高興地聽著,臉上露出笑容。

這是科學大會上最動人的一幕。在場的許多科學家都被深深地感動了。

“我和鄧小平同志握手啦!”陳景潤當天就把喜訊告訴了數(shù)學所的所有同事。

這是陳景潤一生中最為幸福的一天。

成為億萬人民的榜樣

1978年,著名作家徐遲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

20世紀70年代末,在全國科學大會即將召開,科學的春天即將到來,《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同志們深受鼓舞,他們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如果《人民文學》能在此時組織一篇反映科學領(lǐng)域的報告文學,讀者一定愛看,同時也可以借此推動思想解放的大潮。

然而,寫誰好呢?又請誰來寫呢?

編輯們都在苦苦地思索著。

據(jù)時任《人民文學》常務副主編的周明后來回憶說:

突然間,我們想起了社會上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有個外國代表團來華訪問,提出要見中國的大數(shù)學家陳景潤教授。我國有關(guān)方面千方百計尋找,終于在中科院數(shù)學所發(fā)現(xiàn)了這位數(shù)學家。然而同時,也傳出他的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笑話”,人們說他是一個“科學怪人”。

編輯部的同志們商議之后一致認為,就寫陳景潤!

至于作者,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著名作家徐遲。他雖是一位詩人,但寫過不少通訊特寫,特別是他比較熟悉知識分子,估計能寫得很好……

幾天后,徐遲風塵仆仆地從揚子江邊帶著滾滾的濤聲趕來了。

周明接著回憶說:

一個艷陽高照的秋日里,我陪同徐遲到了北京西郊中關(guān)村的中科院數(shù)學研究所。

接待我們的是數(shù)學所黨支部書記李尚杰同志。這是一位深受科學家愛戴的轉(zhuǎn)業(yè)干部,陳景潤對他更是百倍信賴,什么心里話都對他述說,李尚杰對陳景潤也是倍加愛護和支持。這是很難得的。

老李動情地向我們講述著“小陳”鉆研科學的故事。

不一會兒,進來一個個頭兒不高、面頰紅撲撲、身著一套舊藍制服的年輕人。

他就是陳景潤,一個十分樸素的數(shù)學家。

李尚杰向陳景潤說明我們的身份和來意后,我又特意向他介紹說:我們特約徐遲同志來采訪,寫一篇你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難關(guān),登攀科學高峰事跡的報告文學,準備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

陳景潤緊緊握住徐遲的手說:“徐遲,噢,詩人,我中學時讀過你的詩。哎呀,徐老,你可別寫我,我沒有什么好寫的。你寫寫工農(nóng)兵吧!寫寫老前輩科學家吧!”

徐遲笑了,告訴他說:“我來看看你,不是寫你,我是來寫科學界的,來寫四個現(xiàn)代化的,你放心好了。”

陳景潤笑了,天真地說:“那好,那好,我一定給你提供材料……”

為了寫好這篇報告文學,徐遲進行了深入采訪和大量調(diào)查研究。他反復斟酌,幾番修改,終于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這部杰出的報告文學。

很快,《人民文學》以醒目的標題,在頭篇位置發(fā)表。

《哥德巴赫猜想》一經(jīng)問世,立即引起極其熱烈的反響!各地報紙、廣播電臺紛紛全文轉(zhuǎn)載和連續(xù)廣播。包括黨政軍領(lǐng)導干部在內(nèi)的全國各界讀者,喜歡文學的和平時不太關(guān)心文學的,都找來一遍又一遍閱讀,有的人甚至能夠背誦出來。

一時間,《哥德巴赫猜想》飛揚神州大地,陳景潤幾乎家喻戶曉,天天都有大量讀者來信飛往中科院數(shù)學所……

陳景潤開拓了數(shù)論研究中一個嶄新的時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幾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數(shù)學家關(guān)注傾慕的目光。

自負的日本人,對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稱道兩位數(shù)學奇才:一位是祖沖之,一位便是陳景潤。他們由衷地在這兩位中華俊杰面前頂禮膜拜。

陳景潤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陳景潤因而走到人民的心中,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楷模。

“學習陳景潤,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攀登科學高峰”,成為億萬青年的心聲,它產(chǎn)生的激勵和鼓舞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報紙、刊物也紛紛請陳景潤寫文章,青年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人談理想”;體育刊物約請陳景潤談“做一個科學家要身體好”;省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同志們談學習”……

小學請陳景潤去做校外輔導員;中學請他去給中學生談“怎樣才能學好數(shù)學”……

還有全國各地寄給陳景潤的信件等著他拆看,許多青年從外地趕來要面見陳景潤,要跟他學數(shù)學,跟他探討“哥德巴赫猜想”問題。

除了卓越的貢獻外,陳景潤最讓人懷念與感動的是他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俊芝說:

讀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這樣一種場景:在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中,陳景潤坐在小板凳上,把床當做書桌,完成了中國數(shù)學界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當他的事跡發(fā)表出來,幾代人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數(shù)學、向科學的高峰進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志明說:

“陳景潤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我們當時對他的崇拜比現(xiàn)在的追星族還深刻。”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數(shù)學家王友德說:

“我是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不知道哪個大學的數(shù)學好,只知道陳景潤是廈門大學畢業(yè)的,我就報了廈門大學。”

中科院數(shù)學所所長周向宇到數(shù)學所做研究生時,陳景潤已經(jīng)生病了,當時考托福出國的風氣影響很大,他看到陳景潤在盛名之下,依然帶病工作、繼續(xù)努力,明白做數(shù)學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沒有報考托福。

安微省合肥市小學生段錚一在讀《讀陳景潤治學三字經(jīng)有感》這篇作文中寫道:

陳景潤說學習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恒心。

沒錯。學習必須要有這“三心”。

信心,是做好每件事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時刻對說,我能行,我能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自卑,要提高我們的信心,才能做好每件事;

決心,是進入成功大門的第二門坎,心中有了目標,就要下決心去完成。只要有了決心,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恒心,是成功大門的第三門坎,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堅持就是勝利,持之以恒,以長久不變的意志堅持去做好每件事情。

俗話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要做好事情,就必須得具有信心,決心,恒心。

在陳景潤精神的鼓舞下,中國的科學家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嶄新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陳景潤為中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他成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但是,成功以后的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平和的心態(tài),他把鮮花和榮譽看得十分平淡。

陳景潤對別人說:

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xù)努力。

此時的陳景潤,和從前相比,在他身上似乎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

陳景潤仍然穿著已經(jīng)褪色的藍大褂,看到同事,他仍是閃在一旁,率先問好,或表示謝意。

陳景潤仍然節(jié)儉得讓人感到過分。唯一奢侈的是,不忘記在竹殼熱水瓶中放下幾把最便宜的參須。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每逢數(shù)學所、中科院評先、評獎,陳景潤總是坐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里,默不作聲,聽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立即站起來,給這個人敬個禮,連聲地說:“謝謝,謝謝!我就免了,免了……”說完,他真誠地看著大家,目光里流露出懇求之情。

陳景潤有時也會開開玩笑。

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進行評獎的時候,人們把我國數(shù)學界有特殊貢獻的陳景潤、王元、潘承洞,還有楊樂和張廣厚都提上去了。

陳景潤笑著:“還有維諾格拉多夫!”引起了大家一片笑聲。

不久,在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頒獎大會上,陳景潤和王元、潘承洞一起榮獲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候選人應當是每項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主要論文或者專著的主要作者,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提出總體學術(shù)思想、研究方案;

發(fā)現(xiàn)重要科學現(xiàn)象、特性和規(guī)律,并闡明科學理論和學說;

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決關(guān)鍵性學術(shù)疑難問題或者實驗技術(shù)難點,以及對重要基礎(chǔ)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收集和綜合分析。

能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對于一個科學工作者來說,是一種無上的光榮。祖國和人民給了陳景潤巨大的榮譽。

此后,陳景潤仍然每天出沒在圖書館,或者,一頭鉆進那間6平方米的小屋。

出于好奇的人們,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特地到數(shù)學所來看他,尤其是記者,更是絡繹不絕,真虧了好心書記李尚杰,為了不至于過分干擾陳景潤,能擋駕的他盡量擋了。

有時,李尚杰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讓人們?nèi)タ搓惥皾櫮情g“刀把形”的房間。一架單人床,四片暖氣片,靠墻一張小方桌,屋子里,最多的是鋪天蓋地的草稿紙……

陳景潤的全部心思,仍然撲在哥德巴赫猜想上,那令人朝思暮想的數(shù)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恰似珠穆朗瑪峰巔,時時都在呼喚他。

陳景潤一直盼望能親手攻克(1+1),完成幾代數(shù)學家的宿愿。

陳景潤仿佛有一種預感,時間對于他,實在是太珍貴了。他仍是那么匆忙,走路時,低著頭,急急地趕路。他的生活仍是像以前一樣簡樸。幾個饅頭,一點咸菜,便可以了卻一餐。

當名人并非易事。各種應酬,往往應接不暇,能夠推辭的,陳景潤總是盡量地推辭,但有一件事情,陳景潤是很樂意前往的,就是給北京的中小學生開講座。

陳景潤喜歡孩子們的天真、純潔,更寄希望于他們。

只要時間允許,陳景潤一定應約。他的講座是很認真的,他既講數(shù)學,也講祖國對青少年的期望。

他平時不善言辭,但是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變得年輕活潑,說話也瑯瑯上口,北京的不少學生和老師都很喜愛陳景潤,他們認為陳景潤一點也不怪,一點也不傻,說的話還句句在理。

1981年4月,陳景潤回到久別的母校廈門大學,參加廈大建校60周年校慶。他和老同學林群同居一室。

林群后來深情地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日子,他說:

陳景潤睡得很少,每天晚上,大約十二點鐘以后,才能入睡。

令我驚奇的是,他入睡很快。有時鞋沒脫,衣服也不脫,就躺下了。不久,就傳來了輕輕的鼾聲。

到凌晨三點,他就醒了,他怕影響我休息,動作很輕,然后,輕手輕腳地到會客廳,打開燈,開始伏案工作。

我睡意淺,醒了,問他:“你去干什么?”

陳景潤見驚醒了我,十分過意不去,連忙道歉,說道:“真對不起,對不起,我去干一會兒活。”說完,便走出門去……

林群說:“事后,陳景潤告訴我,他一直在做沖擊哥德巴赫猜想(1+1)的“搭梯子”工作。”

私下里,陳景潤也曾嘆息著對林群說:“原來用于攻克(1+2)的篩法已經(jīng)不適宜用于攻克(1+1)了,必須另外找一條路,路在何方呢?可能根本沒有路,只有搭梯子才能爬上去。”

在聚會期間,陳景潤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生命之旅的短促。

1966年,陳景潤最初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2),到1973年進一步完善它,共花去8年。

從1973年到現(xiàn)在,陳景潤對自己的這項結(jié)果作了很有意義的改進,將最小素數(shù)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內(nèi)外同行學者的高度贊揚,并在數(shù)論的其他領(lǐng)域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然而,陳景潤的攻克(1+1)的宿愿,仍然沒有實現(xiàn)。陳景潤對此深感焦慮。

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之后,陳景潤依舊沒有獲得重大突破。

陳景潤期待自己能夠親手摘下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為祖國爭光,為中國人爭氣。

陳景潤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不禁心急如焚,他恨不得把一天當作兩天用。

陳景潤的兒子歡歡說:

每天,我爸爸總是很晚很晚了還不睡覺,問他忙什么,他說,做作業(yè)。也就是做數(shù)學題。他經(jīng)常做到第二天三四點鐘還不睡覺。

有一回,我媽媽生氣了,和爸爸吵了起來,爸爸才磨磨蹭蹭地去睡覺……

在美國進行科學研究

1979年1月,北京國際機場。

正是嚴冬。樹葉落盡了。挺拔偉岸的樺樹,默默地醞釀著春天的抒情詩。雪,紛紛揚揚地下著,漫天一片柔和的潔白。

候機室還是暖和的。值班的邊防武警正在一絲不茍地檢查出國人員的證件。

“你,你是陳景潤?”邊防武警有些吃驚地打量著站在他面前的陌生旅客:他外面套著一件破舊的藍色大衣,里面卻是嶄新的筆挺的西裝。

頭上戴著護耳的舊棉帽,而腳下的皮鞋,卻錚亮照人。陳景潤的衣著打扮,實在是太不協(xié)調(diào)了。

“對,我是陳景潤。”陳景潤臉上浮上謙恭的笑意,忙向邊防武警解釋。

威嚴的武警笑了,他很有禮貌地點了點頭,放陳景潤過關(guān)。

陳景潤是應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沃爾夫博士的盛情邀請,首次出訪美國。

陳景潤從來都沒穿過西裝,這一回出國,經(jīng)過領(lǐng)導說服,才穿上時髦高貴的禮服。他不會系領(lǐng)帶,開始也不系,經(jīng)同行人員的解釋,才終于讓人替他打上領(lǐng)帶。

與陳景潤同行的還有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吳文俊夫婦和翻譯朱世學同志。

臨出門前,天就飄雪了,陳景潤怕冷,于是,他在西裝外面套了他的那件寶貝棉衣,頭上戴了那頂護耳棉帽,弄得頗為滑稽。

第一次走出國門,一切是那么新鮮,那么令人振奮!。

多情的美國朋友密切關(guān)注著中國的變化,他們伸出手臂,熱情地擁抱來自神秘東方的數(shù)學家們,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攻關(guān)方面的杰出貢獻,更是令他們贊嘆不已。

美國朋友特地在普林斯頓給陳景潤安排了一套三室一廳的住房,里面鋪著灰色的地毯,簡樸,大方,透過寬敞明亮的玻璃大窗,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片綠漾漾的針葉林。

陳景潤是應邀到這里來從事研究的,沒有教學任務。然而,他的到來,仍是引起了不少轟動。

美國的《紐約時報》很快刊登了陳景潤到美國的消息,并登了一幅他的照片。

普林斯頓大學立即邀請陳景潤去做學術(shù)報告。

第一次走上國際學術(shù)講臺的陳景潤,一身整潔的西裝,頭發(fā)新理過了,淡淡地燙了燙,領(lǐng)帶是同行的朱世學替他系上的,皮鞋也是新擦過的,顯得容光煥發(fā),風度翩翩。

聞訊而來的學者、專家把教室擠得水泄不通。不少人是看到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后,駕車從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專程趕來的。

陳景潤用英語講演,游刃有余,侃侃而談。他那精深博識的談吐,使所有的到會者如癡如醉。前來聽他演講的美國人沒有一個人提早退場,他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崇高的敬意。

演講十分成功。陳景潤在美國的工作,主要是從事研究。

這里藏書極為豐富,幾乎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學研究的資料、信息,通曉英語的陳景潤發(fā)現(xiàn)遍地皆是珍奇,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鐘的時間都留住,用于學習和研究。

美國風光,誘惑著多少為之神往的人們,而到了美國的陳景潤,什么地方都不去游玩,整天就是泡在書房、辦公室、圖書館中。

為了節(jié)省時間,陳景潤通常只是吃牛奶煮面條再加上雞蛋。簡單,快捷,而又營養(yǎng)豐富。

從駐地乘半個小時的車,就是超級市場,有班車前往。陳景潤買了一大桶的牛奶,整箱面條,還有雞蛋,幾乎成天吃他的“陳氏傳統(tǒng)飯”。

陳景潤一忙起來,就忘了儀表打扮。西裝是常穿的,但往往不系領(lǐng)帶,他嫌系領(lǐng)帶麻煩。皮鞋很久沒擦了,他不擦,也不讓別人輕易給他擦。

隨行的朱世學時時照顧陳景潤,陳景潤卻害怕耽誤時間,往往極禮貌地鞠個躬,說聲:“謝謝老朱!謝謝老朱!”轉(zhuǎn)身就走,生怕被老朱抓住整容。

陳景潤身在異國,懂得要保持中國人的尊嚴,那件破棉衣,卻是從來不曾穿過,舊棉帽,也藏起來了。

在普林斯頓,陳景潤依舊按照老習慣,每天定時要聽收音機,收聽英語廣播,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

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他擠出一切可以節(jié)省的時間,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

在美國,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nèi)時的節(jié)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

但是,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里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干糧和水果。

有時候,陳景潤外出參加會議,旅館里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wèi)生間里,繼續(xù)進行研究工作。

在美國短短的5個月里,除了開會、講學之外,陳景潤還完成了論文《算術(shù)級數(shù)中的最小素數(shù)》,一下子把最小素數(shù)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

這一研究成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受到許多美國數(shù)學家的好評。

很快,有人上門來找陳景潤,希望能在美國發(fā)表他的論文,陳景潤卻十分認真地說:“謝謝,謝謝。我是中國人,那里有發(fā)表的園地。”

來人走后,陳景潤十分仔細地把自己的論文包好,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個大字,然后把它投到郵局。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讓陳景潤談談他對美國的看法。

陳景潤稍加思考,很有禮貌地回答:“美國是目前世界上科學技術(shù)最先進的國家。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這個美國人滿意地點點頭,然后趁機勸說陳景潤:“美國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研條件,有科學家成長的最好土壤。如果先生愿意的話,您可以留在美國工作。”

陳景潤沉默了,他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了褻瀆,但他沒有發(fā)火,只是十分堅定地回答:“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我的祖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我決心為祖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貢獻力量。”

陳景潤去美國,國內(nèi)有人謠傳,美國條件那么好,陳景潤肯定不回來了。

其實,陳景潤在美國期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還有自己的親人。

陳景潤一直認為,美國雖然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還有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但它畢竟是異國他鄉(xiāng),他在美國只是一個過客。他這個游子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這位數(shù)學家是祖國忠誠的赤子。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了4個月之后,就飛回北京。

在美國生活4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陳景潤的伙食費僅花了700美元。

陳景潤回國時,共節(jié)余7500美元。

這是一筆巨款。許多人都認為陳景潤會把它留給自己,陳景潤卻主動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十分誠懇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在病中的頑強追求

1984年,一位美國數(shù)學家到中國訪問,主動要求拜訪陳景潤。陳景潤在數(shù)學所接待了他。

當時,盛傳蘇聯(lián)人已經(jīng)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1),陳景潤得到這一消息,很是傷感。

座談中,談及這個問題時,美國數(shù)學家告訴陳景潤:這是誤傳。

這位美國客人禮貌而謙恭地解釋說:“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如果能算出(1+1),第一個應當是你。”

后來,經(jīng)過有關(guān)部門核實,這一消息確系誤傳,陳景潤的心情這才稍稍平靜了一些。

陳景潤證明(1+2)以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數(shù)學家,都把前進的標尺定在(1+1)。

已在這一領(lǐng)域中遙遙領(lǐng)先的陳景潤,自然希望能夠繼續(xù)攻克(1+1),為祖國爭光。

其實,從70年代初期開始,陳景潤就橫下一條心,要盡全力拼搏,爭取為這場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跨世紀之戰(zhàn),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陳景潤時時關(guān)注著世界數(shù)學界的動態(tài)。

陳景潤知道強手如林,世界如此之大,不知道哪一天會從一個并不出名的地方,突然殺出一匹黑馬,令所有的數(shù)學大家們都目瞪口呆,利索地把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摘走。

正因為如此,陳景潤知道自己必須趕快做,只有這樣,才有希望搶在洋人的前面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才能夠為祖國爭光……

可是,轉(zhuǎn)眼十多年過去了,陳景潤度過了三千多個廢寢忘食的日日夜夜,卻依舊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他回首往昔,自然十分傷感。

正在這時,命運之神又無情地給了陳景潤一個沉重的打擊。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上街去魏公村一家書店尋找近期的有關(guān)資料。

大街上熙熙攘攘,廣告林立,令人眼花繚亂。陳景潤卻無心去瀏覽身邊的街景。他低著頭,一邊走路,一邊思考。

一個小伙子騎著一輛自行車,從遠處急馳而來。他太自信自己的騎術(shù)了,以至于沒有把手按在緊急剎車把上。當他看到前面有人時,已經(jīng)來不及剎車了。

只聽“啊――”的一聲慘叫,一個衣著樸素帶著眼鏡的中年人,已經(jīng)倒在這個小伙子的車前。

車輪還在旋轉(zhuǎn)。被撞倒的人卻完全昏過去了。

這個小伙子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嚇得雙手顫抖起來,他急忙去扶被他撞倒的人。

這個被撞倒的人,就是陳景潤。

此時,陳景潤身受重作,他后腦勺著地,頭上有血,隆起一片腫塊,臉色蒼白。

“你是誰,什么單位的?”小伙子語無倫次地問陳景潤。

陳景潤無力地說:“我是……陳……景……潤。”

陳景潤剛說完這句話,就又昏了過去。

小伙子驚呆了。

陳景潤被送到醫(yī)院時,頭上冒虛汗,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之中。經(jīng)醫(yī)生初步確診:后腦嚴重撞傷、嚴重的腦震蕩。

陳景潤被撞傷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中關(guān)村,傳遍了北京城。

成千上萬的人們都在為陳景潤的健康和生命憂慮,為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遭此意外而感到悲傷。慰問信、慰問電話像雪片一樣飛向中關(guān)村。

這次車禍,是對陳景潤的健康一次致命性的損傷。陳景潤的大腦受到嚴重的損傷。

但陳景潤并沒有被這次打擊擊跨,他用頑強樂觀的精神與命運之神進行殊死的搏斗。

在醫(yī)院里,陳景潤有時會哼唱《小草》這首歌曲,歌中深情地唱道:

沒有花香,

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啊陽光你把我擁抱,

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

《小草》這首歌曲是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場上最愛傳唱的歌曲,病中的陳景潤也用這首歌曲鼓舞自己。

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治療,陳景潤出院了。他本來就多病的身體,經(jīng)受這次嚴重損傷,猶如雪上加霜,更顯得瘦弱了。但陳景潤的眼睛里,依然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chuàng)傷。他從醫(yī)院里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郁的青灰色……

這年夏天,一位德國的數(shù)學家訪問中國,他慕名找到陳景潤。

陳景潤的英語水平不錯,不必借助翻譯,他和這個外國數(shù)學家談得十分投機。

當這位德國數(shù)學家和陳景潤談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問題時,陳景潤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

來訪的外國朋友并不感到突然和意外,只是靜靜地坐在一旁,他十分理解陳景潤此時的心情。

陳景潤的助手李小凝也端坐一旁。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陳景潤流眼淚,聽到陳景潤那令人心碎的哭聲。

此后,陳景潤仍然一如既往,匆匆地走進數(shù)學所那被稱為“二層半”的資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個位子,即使他沒有來,人們也很少去坐。只是人們已經(jīng)深深了解他的習慣,一鉆進資料堆中,就舍不得出來。每到下班時分,值班的同志都要細心地去搜尋一遍,以免重演把陳景潤反鎖進資料室中過夜的事情。

陳景潤在加快速度,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力量,頑強地在科學的險峰上攀登著……

1985年后,陳景潤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不太好。經(jīng)醫(yī)生檢查,陳景潤身患帕金森氏綜合癥。

此時,陳景潤全身僵直,手腳顫抖,吞咽困難,只有頭腦還是很清醒。

陳景潤并沒有因為身患惡疾而停止工作。他時??吭诓〈采希笇膶W生,或者用生命的余力,思慮著數(shù)學中的問題。

病魔無情地折磨著陳景潤,但只要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感到充滿著活力。

陳景潤在刻苦鉆研的同時,還對中國的下一代寄予厚望。他希望這些孩子將來能夠?qū)崿F(xiàn)他此生無法實現(xiàn)的心愿。

陳景潤的時間十分寶貴,無法滿足更多學校的要求,于是,他開始擠出時間撰寫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有關(guān)數(shù)學的科普讀物,他希望更多的孩子熱愛數(shù)學、了解數(shù)學,成為中國數(shù)學界的接班人。

陳景潤經(jīng)過艱苦的勞動,終于寫出4本書。

這4本書的選題和內(nèi)容,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精心安排的。其中第一本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這本書,是陳景潤花費了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才終于完成的。在它上面,凝聚著陳景潤的心血和希望。

當年,陳景潤是聽到沈元教授介紹哥德巴赫猜想,才萌生了獻生數(shù)學的偉大志向。如今,陳景潤同樣在播種,他把滿腔的希望播撒在億萬青少年的心中。

陳景潤決心讓祖國的下一代了解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因此,他在寫這本書時,一直十分謹慎,盡量避免使用讓人費解的專業(yè)術(shù)語。

在這本書中,陳景潤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哥德巴赫猜想這個世界性的數(shù)學難題,勾畫得栩栩如生。

對于沖擊(1+1)的問題,陳景潤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做出解釋,他在書中意味深長地說:

愈逼近極限,難度愈大。

雖然全世界許多數(shù)學家都在努力摘取這項桂冠,但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方法證明(1+1)已行不通,關(guān)鍵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這就好比,用肉眼無法觀測外星球,用電子望遠鏡才可能辦到??墒?,至今尚未有人找到類似電子望遠鏡的新手段……

此時,陳景潤已經(jīng)深深地感受到,攻克這最后的難關(guān),不僅需要他繼續(xù)拼搏,更需要有億萬的后來者去沖鋒陷陣。因此,他通過自己寫的書,把熱愛數(shù)學、勇于探索的種子播撒在無數(shù)青少年的心田里。

陳景潤相信,總有一天,他付出的心血會帶來豐碩的成果。

人民永遠懷念陳景潤

1996年3月19日,下午13時10分,陳景潤溘然去世。

中國數(shù)學界的一顆巨星殞落了。

在生命的后期,陳景潤身上的肌肉開始萎縮,他的眼晴無法睜開,需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按摩,才能勉強地睜開一點。

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陳景潤的手上,還是緊緊地握著一本數(shù)學書籍,他還是不肯放棄最后沖擊哥德巴赫猜想頂峰(1+1)的拼搏,就像戰(zhàn)士至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鋼槍一樣。

王元看到陳景潤一邊和病魔拼搏,一邊仍然在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而奮斗不息,不禁深受感動。他十分擔心陳景潤的身體,就勸說陳景潤:“你就放棄哥德巴赫猜想吧,你所取得的成就,至少在本世紀無人能望其項背!”

陳景潤搖了搖頭,用緩慢然而堅決地回答:“不!”

如今,陳景潤帶著未能徹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深深遺憾,離開了人世……

潘承洞后來回憶說:

3月19日晚,王元同志電告我這一噩耗時,我感到十分地悲痛與震驚。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的一代青年、中年知識分子最杰出的代表永遠地離開我們了……

中科院系統(tǒng)研究所研究員林群最了解陳景潤,他們同是福州人,又同在廈門大學讀書,畢業(yè)后又先后來到中科院數(shù)學所工作。

林群后來深情地回憶說:

當時,我們同住一個單身宿舍,我每天夜間起床小解時,都會看到陳景潤坐在門廳的地上,上身靠墻,在那里算著。

如果哪天夜里看不到,一定是他住進了醫(yī)院。

林群說:“景潤不善交際,要說他有朋友,我就是屈指可數(shù)的一個。”

接著,林群又回憶起一些陳景潤刻苦鉆研的往事,他說:

60年代初,我和陳景潤一起住中科院數(shù)學所集體宿舍。那時的陳景潤就是個多病的病號。他和另外幾個人住的是病號房。

院里規(guī)定,病號房必須晚上22時熄燈。但當時20多歲的陳景潤總在22時過后獨自悄悄走出病號房,一手拿紙和筆,一手提瓶熱水,到樓內(nèi)廁所隔壁的洗手間,旁若無人地席地而坐,埋頭計算題目,通宵達旦是常有事。

有一次,他突然消失了7天7夜!

在我的印象中,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常年累月怎么吃得消。

有一回,我問他:“景潤,你睡那點覺,還那么精神,可我常失眠,就怕缺覺,睡的比你多,精神沒你足,這是怎么回事?”

陳景潤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我:“失眠說明不缺覺,應該起來工作。”

80年代的陳景潤,已是大紅大紫,環(huán)境變了,可他還是“執(zhí)迷不悟”。

那年,我和陳景潤一起去廈門出差,住的是賓館。

晚上23時,陳景潤就要睡覺了。我很奇怪,景潤也開始保養(yǎng)身體了?

沒想到,后半夜2時,他搖醒我,問:“我現(xiàn)在工作影響你嗎?”不問也罷,這一搖,我又失眠了……

中國科學報的《院士心跡》專欄介紹的第一個院士就是林群。

在“你最敬佩的人是誰?”一欄中,林群說:“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上了陳景潤,因為在我接觸的人中,還沒有看到一個比他更有毅力。”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的同志充滿感情地說:

在數(shù)學王國里,陳景潤是一位思維清晰、邏輯嚴謹、勤奮至極的耕耘者。對數(shù)學的如醉如癡,使他很少與別人交往,言行難免有不為人理解或者不合時宜之處。這便有了關(guān)于他的怪僻的不少傳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樸素正直、謙虛謹慎、受人尊敬的人。

陳景潤的謙虛謹慎,深為學界稱道。他一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發(fā)表50多篇論文、4本著作,但他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工作達到了多高的水平,從來沒有去爭什么獎項……

陳景潤的妻子由昆說:

(1+1)的外圍工作,先生一直都在做,其實說實在的,他特別想,這個題在他的手里做出來。

如果給他10年,或者是時間更長一點,當然很難,因為在他走后這么多年世界各國的數(shù)學家也都在做,但是他也最遺憾的是對這個,沒有做出來就走了。

如果做出來再走的話,我想他會輕輕松松地走。

他當時走的時候,應該說他特別特別不情愿,他的眼睛一直是半睜著,最后還是我給他抹下去的。

陳景潤的不幸去世,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有關(guān)部門按照副部長級的待遇,安排陳景潤的喪事。

人們把最美的鮮花送給陳景潤。有人在文章中飽含深情地寫道:

我們把一束潔白的玫瑰捧到陳景潤的遺像前,63朵白玫瑰,用以緬懷他63年全力以赴的生命。

照片安放在陳家的客廳,小小的客廳已經(jīng)被布置成靈堂。

前來慰問和悼念的人絡繹不絕,有老領(lǐng)導,有陳景潤多年的中科院數(shù)學所的同事,有剛剛從福建老家趕來的他的親人,還有許多敬仰他的晚輩。

窗外春雨綿綿,遺像中的陳景潤微笑著面對大家,此刻,他可以安息了……

李尚杰深情地回憶起這樣一件事情:

1991年,北京電視臺“祝你成功”節(jié)目組采訪陳景潤一家,當時我在拍攝現(xiàn)場。

記者問陳景潤:“您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陳景潤想了想,說:“人生的目的是奉獻,而不是索??!”

李尚杰充滿感情地說:“奇特的陳景潤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他雖然沒有享受什么榮華富貴,也未曾嘗遍山珍海味,但他的英名永在,那是用金字鐫刻在數(shù)學史上的。他為共和國爭得的國際領(lǐng)先地位已保持30年了,那是無形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王元與陳景潤共事40年,他說:“陳景潤還作了許多很好的數(shù)學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2)的證明只是其中一個。”

王元還充滿敬意地說:

陳景潤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條就是他對數(shù)學的熱愛和追求、一心一意做數(shù)學的精神;第二條是他不愛名利,我與他同事幾十年,在10多年的時間里,我的級別都比他高一個檔次,我是副研究員,他是助理研究員,應該說,他做得并不比我差,他也絕對不會認為他的深度不如我,但他對這件事完全不在意。

記者寧可在《陳景潤留給我們的財富》一文中深情地寫道:

陳景潤的一生,是摒棄物質(zhì)享受,而嘔心瀝血地在艱辛的科學道路上跋涉的一生。

他的過早逝世,實在是因為他多年積勞成疾、為事業(yè)透支了生命的結(jié)果。

他是這個世界上距離哥德巴赫猜想這顆璀璨明珠最近的人。他走了,沒能最終摘取這顆明珠,這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但他以奮斗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啟迪我們對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追求進行審視和思考。

寧可還說:“陳景潤離開了我們,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對科學發(fā)展的杰出貢獻,留下了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光榮與自豪……”

對于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shù)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

陳景潤是在挑戰(zhàn)解析數(shù)論領(lǐng)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

鄧小平在談到陳景潤的時候,他曾經(jīng)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

中國有1000個陳景潤就不得了,對他應愛護,贊揚。

陳景潤以令全世界數(shù)學界折服的輝煌,論證了一個偉人的預言:

中國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陳景潤用生命編織了昨日歷史的輝煌,它牽起了今天的絢爛,明天的幽遠,它流過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心田,也流過祖國大地的春夏秋冬。

踏著陳景潤腳印勇敢前進的,是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科學大軍。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jié)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李冬梅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國現(xiàn)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皇冠上的明珠》林玉樹周文斌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走近陳景潤》旭翔選編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景潤》沈世豪著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景潤傳》王麗麗李小凝著新華出版社

《科學發(fā)明故事》顏煦之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家發(fā)明家的故事》李少元趙北志主編金盾出版社

《時代楷模》朱新民主編人民日報出版社

《共和國的記憶》李莊主編人民出版社

《光輝的榜樣》本書編寫組中國文史出版社

《青年的榜樣》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中國青年出版社

三、受到中央表彰

●陳景潤說:“哥德巴赫猜想是數(shù)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就會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shù)間相互關(guān)系的認識。”

●陳景潤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周恩來,仿佛要把周恩來的形象牢牢地記在心里。

●陳景潤立即跨上一步,他激動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鄧小平的手。

● 受到中央表彰

毛澤東關(guān)心陳景潤

顧邁南的兩份內(nèi)參引起中央對陳景潤的關(guān)注。

中央領(lǐng)導看到顧邁南寫的內(nèi)參以后,要求科學院“寫一份較為詳細的摘要”,并將陳景潤的論文一起送往中央。

1973年4月16日,數(shù)學所將有關(guān)材料備齊,20日送到中央有關(guān)部門。

在此期間,新華社發(fā)表了一條陳景潤患嚴重腹膜結(jié)核,病情危險,急需搶救的消息。

在北京中南海菊香書屋里,毛澤東認真地閱讀著關(guān)于陳景潤的材料。

毛澤東崇尚科學,十分尊重和愛護那些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此刻,毛澤東毫不猶豫地在文件“要搶救”3個字上,畫了一個圓圈,并退給當時負責科研文教的姚文元辦。

兩篇內(nèi)參迅速送達了國務院科教領(lǐng)導小組。

不久,顧邁南奉命走進陳景潤的宿舍,她再次震驚了。顧邁南后來回憶說:

這是一間大約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墻放著一張單人床,床前放著一張三屜桌,桌上床上到處堆著書籍、資料;窗臺上、地上,放著破飯碗、藥瓶子,碗里還有干了的醬油……

當時,有人解釋說:“為了節(jié)約生活費,陳景潤平時不吃菜,只用醬油泡水喝。”

據(jù)武衡后來回憶:

一天半夜,已是12時多了,我接電話,說是陳景潤病危,毛主席批了應立即搶救。

可是,我前兩天還見到他,并不像他所說的那樣嚴重,但也很難說,天有不測風云么,而且是毛主席親自批的,怎能延誤?

我當即乘車到中關(guān)村陳景潤的宿舍看望。

大約兩點多鐘,我打開陳的房門,看到他正在稿紙上書寫進行數(shù)學研究呢。

陳景潤不知我的來意,連忙表示是在聽英語新聞廣播,表示他關(guān)心政治,并非搞數(shù)學研究。他之所以如此驚恐,是因為對他‘不問政治’的錯誤進行過嚴厲的批判,他曾表示今后不再搞業(yè)務了。他以為我是半夜來檢查的。

當我說明來意后,請他隨我去清華大學為他檢查病情,他才釋然。我們到清華大學時已是黎明,協(xié)和醫(yī)院的結(jié)核病專家張孝騫教授已在那里等著了……

陳景潤來到清華大學以后,幾名專家立即對陳景潤進行會診。

會診的結(jié)果是:陳景潤患有慢性腹部結(jié)膜炎。

長期的伏案勞作,超負荷的科研攻關(guān),加上嚴重缺乏營養(yǎng),使得陳景潤的健康狀況很差。

數(shù)學所的人們都知道,陳景潤穿衣服,整整要比別人提前一個季節(jié)。9月,北京正是金秋,不少人還穿襯衫,而陳景潤已經(jīng)套上棉衣了。

經(jīng)過這場沖擊哥德巴赫猜想的苦戰(zhàn),陳景潤更是疲憊不堪,極端怕冷,他的臉上時常浮起陣陣潮紅,大概是病久了,也苦久了,陳景潤絲毫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

此時,依照毛澤東的指示,陳景潤住院了。

陳景潤心中對毛澤東充滿感激之情,他想說:“謝謝毛主席。”但是,他的喉嚨里仿佛被什么東西哽住了。陳景潤眼眶紅了,淚水奪眶而出。

記者鐘巨治曾經(jīng)采訪過陳景潤,他在自己的回憶文章中這樣寫道:

當我們來到一幢宿舍前,陪同的同志用手一指,那就是陳景潤。

我們看見一個穿著褪了色的藍布長大衣,戴著帽子的瘦小男人正在宿舍門前徘徊。

當他聽說我們是新華社記者,立即邀我們上樓,到他屋里去坐一坐。

我們進了陳景潤的小屋,見有一床一桌,床上鋪著白床單,下面是一床棉絮作褥子。床旁有兩個紙箱,大概是作存放衣服書籍之用。屋子雖然不大,但卻顯得整齊干凈,也許是他知道這兩天一定會有人來訪,刻意收拾了一番。

陳景潤剛開始和鐘巨治談話的時候,顯得比較拘謹,當談起哥德巴赫猜想時,他的話明顯多了起來。

鐘巨治問陳景潤:“景潤同志,你為什么要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陳景潤謙虛地笑了笑,說: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shù)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猜想得到證實,就會大大豐富人們對整數(shù)間相互關(guān)系的認識,在理論上比較有意義。

至于它的實用價值,我也說不太好,反正美國的空軍部海軍部都用高薪聘請人來研究這個問題,想必有它重要的作用吧。

鐘巨治又十分好奇地問:“論證哥德巴赫猜想為什么這樣困難呢?”

陳景潤說:

乍一看哥德巴赫猜想是挺容易的,因為任何偶數(shù)均可表示為兩個素數(shù)之和,一般不是搞數(shù)學研究的人也能計算出來,偶數(shù)就是雙數(shù),比如,2、4、6、8等等,素數(shù)就是大于1的整數(shù),除了互和它本身之外,它不能被任何整數(shù)除盡,如,2、3、5、7等,那么,18是個偶數(shù),它是7和11兩個素數(shù)之和,這是最簡單的一個例證。

但是,偶數(shù)和素數(shù)是無窮無盡的,在100以內(nèi)的素數(shù)還比較多,而100以外的素數(shù)就越來越少,這樣只從少數(shù)小的偶數(shù)來驗證還不難,但是到幾千、幾萬,甚至幾萬億的大偶數(shù),就不那么簡單了,它需要一些數(shù)學基礎(chǔ)理論。

1974年,周恩來南下廣州,得知了陳景潤的情況,他立即從廣州給有關(guān)部門打電話,請陳景潤當四屆人大代表。

這個消息頓時在中關(guān)村引起轟動,中關(guān)村幾乎所有的人都注視著陳景潤。

陳景潤是否適宜當選四屆人大代表,外界為此爭論得熱火朝天,陳景潤卻始終泰然處之。

陳景潤的興趣在于科研,在于數(shù)學。但是,當他接到去參加全國四屆人大的會議通知時,一種從未體驗過的莊嚴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天,陳景潤很早就起床,整理好自己的行李,包括被子、臉盆、洗刷用具,一應全部帶齊。

陳景潤認為凡去開會,都是需要自己帶生活用品。

當陳景潤帶著他的全部裝備出現(xiàn)在北京一家高級豪華賓館面前的時候,負責擔任接待任務的工作人員全部忍不住笑了,他們告訴陳景潤:開會不必帶行李。陳景潤驚愕地瞪大了眼睛。

在此之前,陳景潤從來沒有上過賓館。

1975年1月13日,正是萬物復蘇的季節(jié),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雄偉莊嚴的人民大會堂,燈火輝煌。

周恩來登上主席臺,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這是陳景潤第一次親眼看到周恩來。

陳景潤目不轉(zhuǎn)睛地凝視著周恩來,仿佛要把周恩來的形象牢牢地記在心里。

會議期間,周恩來勉勵陳景潤:“陳景潤同志,你還要學好外文,將來我們國家總是要同英、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往來的。”

周恩來的話讓陳景潤深受鼓舞,他對周恩來充滿了敬愛之情。

當陳景潤得知周恩來身患重病的消息時,他心里難受極了。

后來,陳景潤后來回憶說:

會上,得知周總理已患重病時,我悲慟地哭了,幾夜睡不著覺……

走出人民大會堂,陳景潤的腳步更堅實有力了。

此后,陳景潤逢人就說:“總理讓我學外文,黨讓我搞科研。”

鄧小平和陳景潤握手

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鄧小平在全國范圍內(nèi)開始全面整頓工作。

此時,盡管陳景潤已是聲名遠揚,多數(shù)人不得不贊嘆他的戰(zhàn)績和刻苦攻關(guān)的精神,但他的生活條件并沒有什么改變,仍然住在那間6平方米的小屋中,仍然過著苦行僧似的清苦的生活。

陳景潤已經(jīng)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距離(1+1)只是一步之遙。

熟悉數(shù)論的人們都清楚,那好比是攀登珠穆朗瑪峰,越是接近峰頂,便越是艱難,每跨出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陳景潤原來用的改進后的篩法,已不適宜用于來攻克(1+1),要奪取最后的勝利,必須另辟蹊徑。

陳景潤正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之中。

陳景潤為了從事研究,需要一個清靜的環(huán)境,因此,他寧可一個人住在那間簡陋的小屋里。

陳景潤的住房問題,最后是由鄧小平同志親自抓才解決的。

鄧小平是真正走近陳景潤的黨和國家的領(lǐng)導人。他一直關(guān)心著陳景潤的各方面情況。當他得知陳景潤的困難以后,就果斷地下達這樣的指示:

一周之內(nèi),請給陳景潤解決3個問題:住房、愛人的調(diào)動和配備一個秘書。

在鄧小平的親切關(guān)懷下,陳景潤住進了四房二廳的居室,分居的愛人由昆也由武漢調(diào)入北京,李小凝當了陳景潤的秘書。

來自中南海的春風,吹進陳景潤的心里,也吹綠了神州大地。

祖國給予陳景潤親切的關(guān)懷,陳景潤也以赤子之心真誠地愛戀著自己的祖國。

陳景潤成了國際知名的大數(shù)學家,深受人們的敬重。但他總是把功勞都歸于祖國和人民。為了維護祖國的利益,他甚至不惜犧牲個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陳景潤收到一封國外來信,是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寫給他的,邀請他出席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

這次大會有3000人參加,參加大會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數(shù)學家。

大會共指定了10位數(shù)學家作學術(shù)報告,陳景潤就是其中之一。這對一位數(shù)學家而言,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對提高陳景潤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有好處。

陳景潤收到信件以后,卻沒有擅作主張,而是立即向研究所黨支部作了匯報,請求黨的指示。

黨支部把這一情況又上報到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的黨組織對這個問題比較慎重,因為當時中國在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的席位,一直被臺灣占據(jù)著。

中國科學院的領(lǐng)導對陳景潤說:“你是數(shù)學家,黨組織尊重你個人的意見,你可以自己給他們回信。”

陳景潤經(jīng)過慎重考慮,最后決定放棄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在答復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的信中寫到:

我們國家歷來是重視跟世界各國發(fā)展學術(shù)交流與友好關(guān)系的,我個人非常感謝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主席的邀請。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唯一能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目前臺灣占據(jù)著國際數(shù)學家聯(lián)合會我國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如果中國只有一個代表的話,我是可以考慮參加這次會議的。

為了維護祖國母親的尊嚴,陳景潤毫不猶豫地犧牲了個人的利益,表現(xiàn)出知識分子高尚的愛國精神。

陳景潤喬遷新居以后,仍然像以往一樣,終日伏案操勞。他仍然在數(shù)論之海中遨游,搏擊風浪。他希望把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研究得更為完美,要向那更為誘人的(1+1)發(fā)起最后的沖擊。

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陳景潤應邀出席大會。

這次大會盛況空前。

陳景潤第一次看到了鄧小平,他興奮得像個孩子,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主席臺上那熟悉的面孔,聚精會神地聆聽鄧小平在開幕式上的講話。

鄧小平在報告中說:

大量的歷史事實已經(jīng)說明:理論研究一旦獲得重大突破,遲早會給生產(chǎn)和技術(shù)帶來極其巨大的進步。

陳景潤高興得拼命鼓掌。他那張平日總是蒼白的臉,此時變得緋紅。他研究的經(jīng)典數(shù)論中包括哥德巴赫猜想等一系列理論難題,得到鄧小平的高度肯定,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充分肯定,他感到十分高興。

鄧小平同志的報告結(jié)束以后,他特地接見了一批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陳景潤幸運地被列在其中。

鄧小平健步向陳景潤走來,他面帶微笑,向陳景潤伸出雙手。

陳景潤立即跨上一步,他激動地伸出雙手,緊緊地握住鄧小平的手。

鄧小平親切地囑咐陳景潤,要注意身體健康。并且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要盡量給陳景潤創(chuàng)造更好的工作條件。陳景潤高興地聽著,臉上露出笑容。

這是科學大會上最動人的一幕。在場的許多科學家都被深深地感動了。

“我和鄧小平同志握手啦!”陳景潤當天就把喜訊告訴了數(shù)學所的所有同事。

這是陳景潤一生中最為幸福的一天。

成為億萬人民的榜樣

1978年,著名作家徐遲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著名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這篇文章在全國引起極大的轟動。

20世紀70年代末,在全國科學大會即將召開,科學的春天即將到來,《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同志們深受鼓舞,他們產(chǎn)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如果《人民文學》能在此時組織一篇反映科學領(lǐng)域的報告文學,讀者一定愛看,同時也可以借此推動思想解放的大潮。

然而,寫誰好呢?又請誰來寫呢?

編輯們都在苦苦地思索著。

據(jù)時任《人民文學》常務副主編的周明后來回憶說:

突然間,我們想起了社會上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有個外國代表團來華訪問,提出要見中國的大數(shù)學家陳景潤教授。我國有關(guān)方面千方百計尋找,終于在中科院數(shù)學所發(fā)現(xiàn)了這位數(shù)學家。然而同時,也傳出他的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笑話”,人們說他是一個“科學怪人”。

編輯部的同志們商議之后一致認為,就寫陳景潤!

至于作者,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著名作家徐遲。他雖是一位詩人,但寫過不少通訊特寫,特別是他比較熟悉知識分子,估計能寫得很好……

幾天后,徐遲風塵仆仆地從揚子江邊帶著滾滾的濤聲趕來了。

周明接著回憶說:

一個艷陽高照的秋日里,我陪同徐遲到了北京西郊中關(guān)村的中科院數(shù)學研究所。

接待我們的是數(shù)學所黨支部書記李尚杰同志。這是一位深受科學家愛戴的轉(zhuǎn)業(yè)干部,陳景潤對他更是百倍信賴,什么心里話都對他述說,李尚杰對陳景潤也是倍加愛護和支持。這是很難得的。

老李動情地向我們講述著“小陳”鉆研科學的故事。

不一會兒,進來一個個頭兒不高、面頰紅撲撲、身著一套舊藍制服的年輕人。

他就是陳景潤,一個十分樸素的數(shù)學家。

李尚杰向陳景潤說明我們的身份和來意后,我又特意向他介紹說:我們特約徐遲同志來采訪,寫一篇你如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難關(guān),登攀科學高峰事跡的報告文學,準備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

陳景潤緊緊握住徐遲的手說:“徐遲,噢,詩人,我中學時讀過你的詩。哎呀,徐老,你可別寫我,我沒有什么好寫的。你寫寫工農(nóng)兵吧!寫寫老前輩科學家吧!”

徐遲笑了,告訴他說:“我來看看你,不是寫你,我是來寫科學界的,來寫四個現(xiàn)代化的,你放心好了。”

陳景潤笑了,天真地說:“那好,那好,我一定給你提供材料……”

為了寫好這篇報告文學,徐遲進行了深入采訪和大量調(diào)查研究。他反復斟酌,幾番修改,終于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這部杰出的報告文學。

很快,《人民文學》以醒目的標題,在頭篇位置發(fā)表。

《哥德巴赫猜想》一經(jīng)問世,立即引起極其熱烈的反響!各地報紙、廣播電臺紛紛全文轉(zhuǎn)載和連續(xù)廣播。包括黨政軍領(lǐng)導干部在內(nèi)的全國各界讀者,喜歡文學的和平時不太關(guān)心文學的,都找來一遍又一遍閱讀,有的人甚至能夠背誦出來。

一時間,《哥德巴赫猜想》飛揚神州大地,陳景潤幾乎家喻戶曉,天天都有大量讀者來信飛往中科院數(shù)學所……

陳景潤開拓了數(shù)論研究中一個嶄新的時代。他那瘦弱的身影,幾乎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數(shù)學家關(guān)注傾慕的目光。

自負的日本人,對有著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稱道兩位數(shù)學奇才:一位是祖沖之,一位便是陳景潤。他們由衷地在這兩位中華俊杰面前頂禮膜拜。

陳景潤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中引起強烈的共鳴,陳景潤因而走到人民的心中,成為一代人學習的楷模。

“學習陳景潤,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攀登科學高峰”,成為億萬青年的心聲,它產(chǎn)生的激勵和鼓舞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報紙、刊物也紛紛請陳景潤寫文章,青年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人談理想”;體育刊物約請陳景潤談“做一個科學家要身體好”;省報約請陳景潤“與青年同志們談學習”……

小學請陳景潤去做校外輔導員;中學請他去給中學生談“怎樣才能學好數(shù)學”……

還有全國各地寄給陳景潤的信件等著他拆看,許多青年從外地趕來要面見陳景潤,要跟他學數(shù)學,跟他探討“哥德巴赫猜想”問題。

除了卓越的貢獻外,陳景潤最讓人懷念與感動的是他的精神。

中國科學院院士崔俊芝說:

讀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這樣一種場景:在一個6平方米的小屋中,陳景潤坐在小板凳上,把床當做書桌,完成了中國數(shù)學界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

當他的事跡發(fā)表出來,幾代人受到這種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數(shù)學、向科學的高峰進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志明說:

“陳景潤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非常之大,我們當時對他的崇拜比現(xiàn)在的追星族還深刻。”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數(shù)學家王友德說:

“我是一個農(nóng)民的孩子,不知道哪個大學的數(shù)學好,只知道陳景潤是廈門大學畢業(yè)的,我就報了廈門大學。”

中科院數(shù)學所所長周向宇到數(shù)學所做研究生時,陳景潤已經(jīng)生病了,當時考托福出國的風氣影響很大,他看到陳景潤在盛名之下,依然帶病工作、繼續(xù)努力,明白做數(shù)學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方向,就沒有報考托福。

安微省合肥市小學生段錚一在讀《讀陳景潤治學三字經(jīng)有感》這篇作文中寫道:

陳景潤說學習要有“三心”:一是信心,二是決心,三是恒心。

沒錯。學習必須要有這“三心”。

信心,是做好每件事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要時刻對說,我能行,我能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不要自卑,要提高我們的信心,才能做好每件事;

決心,是進入成功大門的第二門坎,心中有了目標,就要下決心去完成。只要有了決心,成功就不會離我們太遠了;

恒心,是成功大門的第三門坎,也是最關(guān)鍵的一步。堅持就是勝利,持之以恒,以長久不變的意志堅持去做好每件事情。

俗話說,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要做好事情,就必須得具有信心,決心,恒心。

在陳景潤精神的鼓舞下,中國的科學家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嶄新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全世界人民面前。

陳景潤為中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他成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但是,成功以后的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平和的心態(tài),他把鮮花和榮譽看得十分平淡。

陳景潤對別人說:

在科學的道路上我只是翻過了一個小山包,真正的高峰還沒有攀上去,還要繼續(xù)努力。

此時的陳景潤,和從前相比,在他身上似乎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

陳景潤仍然穿著已經(jīng)褪色的藍大褂,看到同事,他仍是閃在一旁,率先問好,或表示謝意。

陳景潤仍然節(jié)儉得讓人感到過分。唯一奢侈的是,不忘記在竹殼熱水瓶中放下幾把最便宜的參須。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每逢數(shù)學所、中科院評先、評獎,陳景潤總是坐在一個偏僻的角落里,默不作聲,聽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立即站起來,給這個人敬個禮,連聲地說:“謝謝,謝謝!我就免了,免了……”說完,他真誠地看著大家,目光里流露出懇求之情。

陳景潤有時也會開開玩笑。

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進行評獎的時候,人們把我國數(shù)學界有特殊貢獻的陳景潤、王元、潘承洞,還有楊樂和張廣厚都提上去了。

陳景潤笑著:“還有維諾格拉多夫!”引起了大家一片笑聲。

不久,在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獎的頒獎大會上,陳景潤和王元、潘承洞一起榮獲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的候選人應當是每項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主要論文或者專著的主要作者,并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提出總體學術(shù)思想、研究方案;

發(fā)現(xiàn)重要科學現(xiàn)象、特性和規(guī)律,并闡明科學理論和學說;

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決關(guān)鍵性學術(shù)疑難問題或者實驗技術(shù)難點,以及對重要基礎(chǔ)數(shù)據(jù)進行系統(tǒng)收集和綜合分析。

能夠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對于一個科學工作者來說,是一種無上的光榮。祖國和人民給了陳景潤巨大的榮譽。

此后,陳景潤仍然每天出沒在圖書館,或者,一頭鉆進那間6平方米的小屋。

出于好奇的人們,看了徐遲的報告文學,特地到數(shù)學所來看他,尤其是記者,更是絡繹不絕,真虧了好心書記李尚杰,為了不至于過分干擾陳景潤,能擋駕的他盡量擋了。

有時,李尚杰實在沒有辦法,只好讓人們?nèi)タ搓惥皾櫮情g“刀把形”的房間。一架單人床,四片暖氣片,靠墻一張小方桌,屋子里,最多的是鋪天蓋地的草稿紙……

陳景潤的全部心思,仍然撲在哥德巴赫猜想上,那令人朝思暮想的數(shù)論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恰似珠穆朗瑪峰巔,時時都在呼喚他。

陳景潤一直盼望能親手攻克(1+1),完成幾代數(shù)學家的宿愿。

陳景潤仿佛有一種預感,時間對于他,實在是太珍貴了。他仍是那么匆忙,走路時,低著頭,急急地趕路。他的生活仍是像以前一樣簡樸。幾個饅頭,一點咸菜,便可以了卻一餐。

當名人并非易事。各種應酬,往往應接不暇,能夠推辭的,陳景潤總是盡量地推辭,但有一件事情,陳景潤是很樂意前往的,就是給北京的中小學生開講座。

陳景潤喜歡孩子們的天真、純潔,更寄希望于他們。

只要時間允許,陳景潤一定應約。他的講座是很認真的,他既講數(shù)學,也講祖國對青少年的期望。

他平時不善言辭,但是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變得年輕活潑,說話也瑯瑯上口,北京的不少學生和老師都很喜愛陳景潤,他們認為陳景潤一點也不怪,一點也不傻,說的話還句句在理。

1981年4月,陳景潤回到久別的母校廈門大學,參加廈大建校60周年校慶。他和老同學林群同居一室。

林群后來深情地回憶起這段難忘的日子,他說:

陳景潤睡得很少,每天晚上,大約十二點鐘以后,才能入睡。

令我驚奇的是,他入睡很快。有時鞋沒脫,衣服也不脫,就躺下了。不久,就傳來了輕輕的鼾聲。

到凌晨三點,他就醒了,他怕影響我休息,動作很輕,然后,輕手輕腳地到會客廳,打開燈,開始伏案工作。

我睡意淺,醒了,問他:“你去干什么?”

陳景潤見驚醒了我,十分過意不去,連忙道歉,說道:“真對不起,對不起,我去干一會兒活。”說完,便走出門去……

林群說:“事后,陳景潤告訴我,他一直在做沖擊哥德巴赫猜想(1+1)的“搭梯子”工作。”

私下里,陳景潤也曾嘆息著對林群說:“原來用于攻克(1+2)的篩法已經(jīng)不適宜用于攻克(1+1)了,必須另外找一條路,路在何方呢?可能根本沒有路,只有搭梯子才能爬上去。”

在聚會期間,陳景潤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生命之旅的短促。

1966年,陳景潤最初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2),到1973年進一步完善它,共花去8年。

從1973年到現(xiàn)在,陳景潤對自己的這項結(jié)果作了很有意義的改進,將最小素數(shù)從原有的80推進到16,受到國內(nèi)外同行學者的高度贊揚,并在數(shù)論的其他領(lǐng)域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然而,陳景潤的攻克(1+1)的宿愿,仍然沒有實現(xiàn)。陳景潤對此深感焦慮。

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之后,陳景潤依舊沒有獲得重大突破。

陳景潤期待自己能夠親手摘下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為祖國爭光,為中國人爭氣。

陳景潤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不禁心急如焚,他恨不得把一天當作兩天用。

陳景潤的兒子歡歡說:

每天,我爸爸總是很晚很晚了還不睡覺,問他忙什么,他說,做作業(yè)。也就是做數(shù)學題。他經(jīng)常做到第二天三四點鐘還不睡覺。

有一回,我媽媽生氣了,和爸爸吵了起來,爸爸才磨磨蹭蹭地去睡覺……

在美國進行科學研究

1979年1月,北京國際機場。

正是嚴冬。樹葉落盡了。挺拔偉岸的樺樹,默默地醞釀著春天的抒情詩。雪,紛紛揚揚地下著,漫天一片柔和的潔白。

候機室還是暖和的。值班的邊防武警正在一絲不茍地檢查出國人員的證件。

“你,你是陳景潤?”邊防武警有些吃驚地打量著站在他面前的陌生旅客:他外面套著一件破舊的藍色大衣,里面卻是嶄新的筆挺的西裝。

頭上戴著護耳的舊棉帽,而腳下的皮鞋,卻錚亮照人。陳景潤的衣著打扮,實在是太不協(xié)調(diào)了。

“對,我是陳景潤。”陳景潤臉上浮上謙恭的笑意,忙向邊防武警解釋。

威嚴的武警笑了,他很有禮貌地點了點頭,放陳景潤過關(guān)。

陳景潤是應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沃爾夫博士的盛情邀請,首次出訪美國。

陳景潤從來都沒穿過西裝,這一回出國,經(jīng)過領(lǐng)導說服,才穿上時髦高貴的禮服。他不會系領(lǐng)帶,開始也不系,經(jīng)同行人員的解釋,才終于讓人替他打上領(lǐng)帶。

與陳景潤同行的還有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吳文俊夫婦和翻譯朱世學同志。

臨出門前,天就飄雪了,陳景潤怕冷,于是,他在西裝外面套了他的那件寶貝棉衣,頭上戴了那頂護耳棉帽,弄得頗為滑稽。

第一次走出國門,一切是那么新鮮,那么令人振奮!。

多情的美國朋友密切關(guān)注著中國的變化,他們伸出手臂,熱情地擁抱來自神秘東方的數(shù)學家們,陳景潤在哥德巴赫猜想攻關(guān)方面的杰出貢獻,更是令他們贊嘆不已。

美國朋友特地在普林斯頓給陳景潤安排了一套三室一廳的住房,里面鋪著灰色的地毯,簡樸,大方,透過寬敞明亮的玻璃大窗,一眼就可以看到一片綠漾漾的針葉林。

陳景潤是應邀到這里來從事研究的,沒有教學任務。然而,他的到來,仍是引起了不少轟動。

美國的《紐約時報》很快刊登了陳景潤到美國的消息,并登了一幅他的照片。

普林斯頓大學立即邀請陳景潤去做學術(shù)報告。

第一次走上國際學術(shù)講臺的陳景潤,一身整潔的西裝,頭發(fā)新理過了,淡淡地燙了燙,領(lǐng)帶是同行的朱世學替他系上的,皮鞋也是新擦過的,顯得容光煥發(fā),風度翩翩。

聞訊而來的學者、專家把教室擠得水泄不通。不少人是看到報紙上刊登的消息后,駕車從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專程趕來的。

陳景潤用英語講演,游刃有余,侃侃而談。他那精深博識的談吐,使所有的到會者如癡如醉。前來聽他演講的美國人沒有一個人提早退場,他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崇高的敬意。

演講十分成功。陳景潤在美國的工作,主要是從事研究。

這里藏書極為豐富,幾乎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學研究的資料、信息,通曉英語的陳景潤發(fā)現(xiàn)遍地皆是珍奇,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鐘的時間都留住,用于學習和研究。

美國風光,誘惑著多少為之神往的人們,而到了美國的陳景潤,什么地方都不去游玩,整天就是泡在書房、辦公室、圖書館中。

為了節(jié)省時間,陳景潤通常只是吃牛奶煮面條再加上雞蛋。簡單,快捷,而又營養(yǎng)豐富。

從駐地乘半個小時的車,就是超級市場,有班車前往。陳景潤買了一大桶的牛奶,整箱面條,還有雞蛋,幾乎成天吃他的“陳氏傳統(tǒng)飯”。

陳景潤一忙起來,就忘了儀表打扮。西裝是常穿的,但往往不系領(lǐng)帶,他嫌系領(lǐng)帶麻煩。皮鞋很久沒擦了,他不擦,也不讓別人輕易給他擦。

隨行的朱世學時時照顧陳景潤,陳景潤卻害怕耽誤時間,往往極禮貌地鞠個躬,說聲:“謝謝老朱!謝謝老朱!”轉(zhuǎn)身就走,生怕被老朱抓住整容。

陳景潤身在異國,懂得要保持中國人的尊嚴,那件破棉衣,卻是從來不曾穿過,舊棉帽,也藏起來了。

在普林斯頓,陳景潤依舊按照老習慣,每天定時要聽收音機,收聽英語廣播,幾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動。

普林斯頓研究所的條件非常好,陳景潤為了充分利用這樣好的條件,他擠出一切可以節(jié)省的時間,拼命工作,連中午飯也不回住處去吃。

在美國,陳景潤依舊保持著在國內(nèi)時的節(jié)儉作風。他每個月從研究所可獲得2000美金的報酬,可以說是比較豐厚的了。

但是,每天中午,他從不去研究所的餐廳就餐,那里比較講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帶去的干糧和水果。

有時候,陳景潤外出參加會議,旅館里比較嘈雜,他便躲進衛(wèi)生間里,繼續(xù)進行研究工作。

在美國短短的5個月里,除了開會、講學之外,陳景潤還完成了論文《算術(shù)級數(shù)中的最小素數(shù)》,一下子把最小素數(shù)從原來的80推進到16。

這一研究成果,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受到許多美國數(shù)學家的好評。

很快,有人上門來找陳景潤,希望能在美國發(fā)表他的論文,陳景潤卻十分認真地說:“謝謝,謝謝。我是中國人,那里有發(fā)表的園地。”

來人走后,陳景潤十分仔細地把自己的論文包好,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幾個大字,然后把它投到郵局。

有一次,一個美國人讓陳景潤談談他對美國的看法。

陳景潤稍加思考,很有禮貌地回答:“美國是目前世界上科學技術(shù)最先進的國家。它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這個美國人滿意地點點頭,然后趁機勸說陳景潤:“美國有世界上第一流的科研條件,有科學家成長的最好土壤。如果先生愿意的話,您可以留在美國工作。”

陳景潤沉默了,他感到自己的尊嚴受到了褻瀆,但他沒有發(fā)火,只是十分堅定地回答:“我是一個中國人,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我的祖國正在進行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我決心為祖國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貢獻力量。”

陳景潤去美國,國內(nèi)有人謠傳,美國條件那么好,陳景潤肯定不回來了。

其實,陳景潤在美國期間,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還有自己的親人。

陳景潤一直認為,美國雖然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還有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但它畢竟是異國他鄉(xiāng),他在美國只是一個過客。他這個游子只有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這位數(shù)學家是祖國忠誠的赤子。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了4個月之后,就飛回北京。

在美國生活4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花去1800美元外,陳景潤的伙食費僅花了700美元。

陳景潤回國時,共節(jié)余7500美元。

這是一筆巨款。許多人都認為陳景潤會把它留給自己,陳景潤卻主動把這筆錢全部上交給國家。他十分誠懇地說:“我們的國家還不富裕,我不能只想著自己享樂。”

在病中的頑強追求

1984年,一位美國數(shù)學家到中國訪問,主動要求拜訪陳景潤。陳景潤在數(shù)學所接待了他。

當時,盛傳蘇聯(lián)人已經(jīng)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1),陳景潤得到這一消息,很是傷感。

座談中,談及這個問題時,美國數(shù)學家告訴陳景潤:這是誤傳。

這位美國客人禮貌而謙恭地解釋說:“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如果能算出(1+1),第一個應當是你。”

后來,經(jīng)過有關(guān)部門核實,這一消息確系誤傳,陳景潤的心情這才稍稍平靜了一些。

陳景潤證明(1+2)以后,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數(shù)學家,都把前進的標尺定在(1+1)。

已在這一領(lǐng)域中遙遙領(lǐng)先的陳景潤,自然希望能夠繼續(xù)攻克(1+1),為祖國爭光。

其實,從70年代初期開始,陳景潤就橫下一條心,要盡全力拼搏,爭取為這場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跨世紀之戰(zhàn),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陳景潤時時關(guān)注著世界數(shù)學界的動態(tài)。

陳景潤知道強手如林,世界如此之大,不知道哪一天會從一個并不出名的地方,突然殺出一匹黑馬,令所有的數(shù)學大家們都目瞪口呆,利索地把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摘走。

正因為如此,陳景潤知道自己必須趕快做,只有這樣,才有希望搶在洋人的前面摘取數(shù)學皇冠上的明珠,才能夠為祖國爭光……

可是,轉(zhuǎn)眼十多年過去了,陳景潤度過了三千多個廢寢忘食的日日夜夜,卻依舊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心愿。他回首往昔,自然十分傷感。

正在這時,命運之神又無情地給了陳景潤一個沉重的打擊。

1984年4月27日,陳景潤上街去魏公村一家書店尋找近期的有關(guān)資料。

大街上熙熙攘攘,廣告林立,令人眼花繚亂。陳景潤卻無心去瀏覽身邊的街景。他低著頭,一邊走路,一邊思考。

一個小伙子騎著一輛自行車,從遠處急馳而來。他太自信自己的騎術(shù)了,以至于沒有把手按在緊急剎車把上。當他看到前面有人時,已經(jīng)來不及剎車了。

只聽“啊――”的一聲慘叫,一個衣著樸素帶著眼鏡的中年人,已經(jīng)倒在這個小伙子的車前。

車輪還在旋轉(zhuǎn)。被撞倒的人卻完全昏過去了。

這個小伙子意識到自己闖了大禍,嚇得雙手顫抖起來,他急忙去扶被他撞倒的人。

這個被撞倒的人,就是陳景潤。

此時,陳景潤身受重作,他后腦勺著地,頭上有血,隆起一片腫塊,臉色蒼白。

“你是誰,什么單位的?”小伙子語無倫次地問陳景潤。

陳景潤無力地說:“我是……陳……景……潤。”

陳景潤剛說完這句話,就又昏了過去。

小伙子驚呆了。

陳景潤被送到醫(yī)院時,頭上冒虛汗,處于半昏迷狀態(tài)之中。經(jīng)醫(yī)生初步確診:后腦嚴重撞傷、嚴重的腦震蕩。

陳景潤被撞傷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中關(guān)村,傳遍了北京城。

成千上萬的人們都在為陳景潤的健康和生命憂慮,為我國著名的數(shù)學家遭此意外而感到悲傷。慰問信、慰問電話像雪片一樣飛向中關(guān)村。

這次車禍,是對陳景潤的健康一次致命性的損傷。陳景潤的大腦受到嚴重的損傷。

但陳景潤并沒有被這次打擊擊跨,他用頑強樂觀的精神與命運之神進行殊死的搏斗。

在醫(yī)院里,陳景潤有時會哼唱《小草》這首歌曲,歌中深情地唱道:

沒有花香,

沒有樹高,

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從不寂寞,從不煩惱,

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春風啊春風你把我吹綠,

陽光啊陽光你把我擁抱,

河流啊山川你哺育了我,

大地啊母親把我緊緊擁抱

……

《小草》這首歌曲是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場上最愛傳唱的歌曲,病中的陳景潤也用這首歌曲鼓舞自己。

經(jīng)過一段時間治療,陳景潤出院了。他本來就多病的身體,經(jīng)受這次嚴重損傷,猶如雪上加霜,更顯得瘦弱了。但陳景潤的眼睛里,依然閃爍著堅毅的光芒。

身體本來就不大好的陳景潤,受到了幾乎致命的創(chuàng)傷。他從醫(yī)院里出來,蒼白的臉上,有時泛著讓人憂郁的青灰色……

這年夏天,一位德國的數(shù)學家訪問中國,他慕名找到陳景潤。

陳景潤的英語水平不錯,不必借助翻譯,他和這個外國數(shù)學家談得十分投機。

當這位德國數(shù)學家和陳景潤談到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問題時,陳景潤哭了,而且哭得很傷心。

來訪的外國朋友并不感到突然和意外,只是靜靜地坐在一旁,他十分理解陳景潤此時的心情。

陳景潤的助手李小凝也端坐一旁。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陳景潤流眼淚,聽到陳景潤那令人心碎的哭聲。

此后,陳景潤仍然一如既往,匆匆地走進數(shù)學所那被稱為“二層半”的資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個位子,即使他沒有來,人們也很少去坐。只是人們已經(jīng)深深了解他的習慣,一鉆進資料堆中,就舍不得出來。每到下班時分,值班的同志都要細心地去搜尋一遍,以免重演把陳景潤反鎖進資料室中過夜的事情。

陳景潤在加快速度,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力量,頑強地在科學的險峰上攀登著……

1985年后,陳景潤的身體狀況已經(jīng)不太好。經(jīng)醫(yī)生檢查,陳景潤身患帕金森氏綜合癥。

此時,陳景潤全身僵直,手腳顫抖,吞咽困難,只有頭腦還是很清醒。

陳景潤并沒有因為身患惡疾而停止工作。他時??吭诓〈采?,指導他的學生,或者用生命的余力,思慮著數(shù)學中的問題。

病魔無情地折磨著陳景潤,但只要一到孩子們中間,他就感到充滿著活力。

陳景潤在刻苦鉆研的同時,還對中國的下一代寄予厚望。他希望這些孩子將來能夠?qū)崿F(xiàn)他此生無法實現(xiàn)的心愿。

陳景潤的時間十分寶貴,無法滿足更多學校的要求,于是,他開始擠出時間撰寫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有關(guān)數(shù)學的科普讀物,他希望更多的孩子熱愛數(shù)學、了解數(shù)學,成為中國數(shù)學界的接班人。

陳景潤經(jīng)過艱苦的勞動,終于寫出4本書。

這4本書的選題和內(nèi)容,顯然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精心安排的。其中第一本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這本書,是陳景潤花費了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才終于完成的。在它上面,凝聚著陳景潤的心血和希望。

當年,陳景潤是聽到沈元教授介紹哥德巴赫猜想,才萌生了獻生數(shù)學的偉大志向。如今,陳景潤同樣在播種,他把滿腔的希望播撒在億萬青少年的心中。

陳景潤決心讓祖國的下一代了解更多的數(shù)學知識,因此,他在寫這本書時,一直十分謹慎,盡量避免使用讓人費解的專業(yè)術(shù)語。

在這本書中,陳景潤用深入淺出的語言,把哥德巴赫猜想這個世界性的數(shù)學難題,勾畫得栩栩如生。

對于沖擊(1+1)的問題,陳景潤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做出解釋,他在書中意味深長地說:

愈逼近極限,難度愈大。

雖然全世界許多數(shù)學家都在努力摘取這項桂冠,但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方法證明(1+1)已行不通,關(guān)鍵要找到一種全新的方法,這就好比,用肉眼無法觀測外星球,用電子望遠鏡才可能辦到。可是,至今尚未有人找到類似電子望遠鏡的新手段……

此時,陳景潤已經(jīng)深深地感受到,攻克這最后的難關(guān),不僅需要他繼續(xù)拼搏,更需要有億萬的后來者去沖鋒陷陣。因此,他通過自己寫的書,把熱愛數(shù)學、勇于探索的種子播撒在無數(shù)青少年的心田里。

陳景潤相信,總有一天,他付出的心血會帶來豐碩的成果。

人民永遠懷念陳景潤

1996年3月19日,下午13時10分,陳景潤溘然去世。

中國數(shù)學界的一顆巨星殞落了。

在生命的后期,陳景潤身上的肌肉開始萎縮,他的眼晴無法睜開,需要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按摩,才能勉強地睜開一點。

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陳景潤的手上,還是緊緊地握著一本數(shù)學書籍,他還是不肯放棄最后沖擊哥德巴赫猜想頂峰(1+1)的拼搏,就像戰(zhàn)士至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鋼槍一樣。

王元看到陳景潤一邊和病魔拼搏,一邊仍然在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而奮斗不息,不禁深受感動。他十分擔心陳景潤的身體,就勸說陳景潤:“你就放棄哥德巴赫猜想吧,你所取得的成就,至少在本世紀無人能望其項背!”

陳景潤搖了搖頭,用緩慢然而堅決地回答:“不!”

如今,陳景潤帶著未能徹底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深深遺憾,離開了人世……

潘承洞后來回憶說:

3月19日晚,王元同志電告我這一噩耗時,我感到十分地悲痛與震驚。新中國自己培養(yǎng)的一代青年、中年知識分子最杰出的代表永遠地離開我們了……

中科院系統(tǒng)研究所研究員林群最了解陳景潤,他們同是福州人,又同在廈門大學讀書,畢業(yè)后又先后來到中科院數(shù)學所工作。

林群后來深情地回憶說:

當時,我們同住一個單身宿舍,我每天夜間起床小解時,都會看到陳景潤坐在門廳的地上,上身靠墻,在那里算著。

如果哪天夜里看不到,一定是他住進了醫(yī)院。

林群說:“景潤不善交際,要說他有朋友,我就是屈指可數(shù)的一個。”

接著,林群又回憶起一些陳景潤刻苦鉆研的往事,他說:

60年代初,我和陳景潤一起住中科院數(shù)學所集體宿舍。那時的陳景潤就是個多病的病號。他和另外幾個人住的是病號房。

院里規(guī)定,病號房必須晚上22時熄燈。但當時20多歲的陳景潤總在22時過后獨自悄悄走出病號房,一手拿紙和筆,一手提瓶熱水,到樓內(nèi)廁所隔壁的洗手間,旁若無人地席地而坐,埋頭計算題目,通宵達旦是常有事。

有一次,他突然消失了7天7夜!

在我的印象中,他一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常年累月怎么吃得消。

有一回,我問他:“景潤,你睡那點覺,還那么精神,可我常失眠,就怕缺覺,睡的比你多,精神沒你足,這是怎么回事?”

陳景潤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我:“失眠說明不缺覺,應該起來工作。”

80年代的陳景潤,已是大紅大紫,環(huán)境變了,可他還是“執(zhí)迷不悟”。

那年,我和陳景潤一起去廈門出差,住的是賓館。

晚上23時,陳景潤就要睡覺了。我很奇怪,景潤也開始保養(yǎng)身體了?

沒想到,后半夜2時,他搖醒我,問:“我現(xiàn)在工作影響你嗎?”不問也罷,這一搖,我又失眠了……

中國科學報的《院士心跡》專欄介紹的第一個院士就是林群。

在“你最敬佩的人是誰?”一欄中,林群說:“當時,我毫不猶豫地寫上了陳景潤,因為在我接觸的人中,還沒有看到一個比他更有毅力。”

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的同志充滿感情地說:

在數(shù)學王國里,陳景潤是一位思維清晰、邏輯嚴謹、勤奮至極的耕耘者。對數(shù)學的如醉如癡,使他很少與別人交往,言行難免有不為人理解或者不合時宜之處。這便有了關(guān)于他的怪僻的不少傳聞。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個樸素正直、謙虛謹慎、受人尊敬的人。

陳景潤的謙虛謹慎,深為學界稱道。他一生取得多項重要成果,發(fā)表50多篇論文、4本著作,但他從來沒有說過自己的工作達到了多高的水平,從來沒有去爭什么獎項……

陳景潤的妻子由昆說:

(1+1)的外圍工作,先生一直都在做,其實說實在的,他特別想,這個題在他的手里做出來。

如果給他10年,或者是時間更長一點,當然很難,因為在他走后這么多年世界各國的數(shù)學家也都在做,但是他也最遺憾的是對這個,沒有做出來就走了。

如果做出來再走的話,我想他會輕輕松松地走。

他當時走的時候,應該說他特別特別不情愿,他的眼睛一直是半睜著,最后還是我給他抹下去的。

陳景潤的不幸去世,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

有關(guān)部門按照副部長級的待遇,安排陳景潤的喪事。

人們把最美的鮮花送給陳景潤。有人在文章中飽含深情地寫道:

我們把一束潔白的玫瑰捧到陳景潤的遺像前,63朵白玫瑰,用以緬懷他63年全力以赴的生命。

照片安放在陳家的客廳,小小的客廳已經(jīng)被布置成靈堂。

前來慰問和悼念的人絡繹不絕,有老領(lǐng)導,有陳景潤多年的中科院數(shù)學所的同事,有剛剛從福建老家趕來的他的親人,還有許多敬仰他的晚輩。

窗外春雨綿綿,遺像中的陳景潤微笑著面對大家,此刻,他可以安息了……

李尚杰深情地回憶起這樣一件事情:

1991年,北京電視臺“祝你成功”節(jié)目組采訪陳景潤一家,當時我在拍攝現(xiàn)場。

記者問陳景潤:“您的人生目的是什么?”

陳景潤想了想,說:“人生的目的是奉獻,而不是索??!”

李尚杰充滿感情地說:“奇特的陳景潤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他雖然沒有享受什么榮華富貴,也未曾嘗遍山珍海味,但他的英名永在,那是用金字鐫刻在數(shù)學史上的。他為共和國爭得的國際領(lǐng)先地位已保持30年了,那是無形的豐碑,將永遠矗立在人們的心中。”

王元與陳景潤共事40年,他說:“陳景潤還作了許多很好的數(shù)學研究,哥德巴赫猜想(1+2)的證明只是其中一個。”

王元還充滿敬意地說:

陳景潤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第一條就是他對數(shù)學的熱愛和追求、一心一意做數(shù)學的精神;第二條是他不愛名利,我與他同事幾十年,在10多年的時間里,我的級別都比他高一個檔次,我是副研究員,他是助理研究員,應該說,他做得并不比我差,他也絕對不會認為他的深度不如我,但他對這件事完全不在意。

記者寧可在《陳景潤留給我們的財富》一文中深情地寫道:

陳景潤的一生,是摒棄物質(zhì)享受,而嘔心瀝血地在艱辛的科學道路上跋涉的一生。

他的過早逝世,實在是因為他多年積勞成疾、為事業(yè)透支了生命的結(jié)果。

他是這個世界上距離哥德巴赫猜想這顆璀璨明珠最近的人。他走了,沒能最終摘取這顆明珠,這實在令人扼腕痛惜。

但他以奮斗的一生為我們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啟迪我們對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追求進行審視和思考。

寧可還說:“陳景潤離開了我們,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對科學發(fā)展的杰出貢獻,留下了作為一名中國人的光榮與自豪……”

對于陳景潤的貢獻,中國的數(shù)學家們有過這樣一句表述:

陳景潤是在挑戰(zhàn)解析數(shù)論領(lǐng)域250年來全世界智力極限的總和。

鄧小平在談到陳景潤的時候,他曾經(jīng)這樣意味深長地告訴人們:

中國有1000個陳景潤就不得了,對他應愛護,贊揚。

陳景潤以令全世界數(shù)學界折服的輝煌,論證了一個偉人的預言:

中國人民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陳景潤用生命編織了昨日歷史的輝煌,它牽起了今天的絢爛,明天的幽遠,它流過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心田,也流過祖國大地的春夏秋冬。

踏著陳景潤腳印勇敢前進的,是一支浩浩蕩蕩的中國科學大軍。

本書主要參考資料

《國史全鑒》本書編委會編團結(jié)出版社

《共和國要事珍聞》鄭毅李冬梅李夢主編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國現(xiàn)代史資料選輯》彭明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皇冠上的明珠》林玉樹周文斌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走近陳景潤》旭翔選編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景潤》沈世豪著廈門大學出版社

《陳景潤傳》王麗麗李小凝著新華出版社

《科學發(fā)明故事》顏煦之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家發(fā)明家的故事》李少元趙北志主編金盾出版社

《時代楷?!分煨旅裰骶幦嗣袢請蟪霭嫔?/p>

《共和國的記憶》李莊主編人民出版社

《光輝的榜樣》本書編寫組中國文史出版社

《青年的榜樣》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中國青年出版社

點擊獲取下一章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