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中國不愿意有原子彈,但中國卻不得不研制自己的原子彈。”
●法國杰出的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對楊承宗說:“你回國后,請轉告毛澤東先生:你們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fā)明的。”
●毛澤東說了關于原子能事業(yè)的一句名言:“這是決定命運的。”
● 中央決策
共和國故事?大國信心毛澤東說要研制原子彈
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接受國外媒體采訪的時候說:
中國不愿意有原子彈,但中國卻不得不研制自己的原子彈。
毛澤東是針對超級大國屢屢用核爆炸的音響效果作為自己的外交語言,對我國進行赤裸裸的恫嚇和訛詐,說出這番話的。
同時,他也知道,只有等有了原子彈后,我國才能接著研制導彈核武器。
早1951年,曾擔任第一次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主席的法國杰出的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對即將返回中國的我國放射化學家楊承宗也說過類似的話。
約里奧?居里說:
你回國后,請轉告毛澤東先生:你們必須要有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fā)明的。
居里夫婦的女兒約里奧?居里夫人還將親自制作的10克含微量鐳鹽的標準源送給楊承宗,作為對中國人民開展核科學研究的一種支持。
1953年,朝鮮戰(zhàn)爭一直處在僵持狀態(tài):中美雙方一直打打談談、談談打打,戰(zhàn)事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同年1月中旬,美國在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的科學家激動地向美國國會報告:一種適用于大口徑火炮發(fā)射的核彈頭第一次爆炸成功。
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以用于戰(zhàn)略目的,也可以用于戰(zhàn)術目的。這一消息使參謀長聯(lián)席會議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
因此,新上臺的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一度想用核武器一勞永逸地結束朝鮮戰(zhàn)爭。
在朝鮮戰(zhàn)爭結束之后的1954年,美、英等國再一次考慮對中國使用核武器。
早在1945年7月16日,美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1949年8月29日,蘇聯(lián)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1952年10月3日,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梢?,我國的起步已經(jīng)很晚了。
因此,黨中央下決心要研制原子彈和導彈核武器。專家給中央領導講課
1954年秋,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到北京,傳到中南海:我國地質部在綜合探礦中,第一次在廣西發(fā)現(xiàn)了鈾礦資源的蹤影。
要知道,有沒有鈾礦資源,是一個國家能不能自力更生發(fā)展核工業(yè)的一個重要前提。
得知我國可能有富鈾礦資源的消息后,毛澤東決定要親自看一看鈾礦石的模樣。
當時任地質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的劉杰立即帶著礦石標本來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匯報。
看著那塊黃黑色的礦石,毛澤東說了關于原子能事業(yè)的一句名言:
這是決定命運的。
在那次匯報后不久,毛澤東、黨中央毅然做出了發(fā)展原子能事業(yè)的戰(zhàn)略決策。
1955年1月14日,周恩來請錢三強給中央領導介紹原子核科學研究的狀況。
第二天,李四光、錢三強等人按時來到豐澤園。這是一次專門研究發(fā)展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的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彭德懷、彭真、鄧小平、李富春、薄一波等中央領導人都參加了會議。
會議由毛澤東主持。他開門見山地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的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一課。”
當時,李四光就展示了黃黑色的鈾礦石,并當場對鈾礦資源和發(fā)展原子能的密切關系,以及我國勘察發(fā)現(xiàn)鈾礦石的有關情況作了講解。
在講解過程中,領導們一個個傳看著了鈾礦石標本,他們都對那塊來看似“普通的石塊”,竟然會含有那種神秘的物質,而且會產(chǎn)生那樣驚人的能量感到不可思議。
隨后,錢三強匯報了世界各國核物理學的研究和發(fā)展概況,和我國這幾年在核物理學方面的準備工作。
之后,他把探測儀器放在桌上,又把一小塊放射源放在自己的口袋里,然后從桌旁走過。
這時候,大家就驚奇地發(fā)現(xiàn),探測器立刻發(fā)出“嘎嘎”的輕微響聲。
當下,領導們都高興地笑起來。有的領導人也接過鈾礦石來試了一試,只見探測器果然也發(fā)出了同樣的響聲。
于是,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關于核武器的問題,錢三強他們都細致地做了回答。
最后,毛澤東點燃一支香煙,開始做總結性講話。他說:“我們國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知道有鈾礦,進一步勘探一定會找出更多的鈾礦來。”
他接著說:“解放以來,我們也訓練了一些人,科學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過去幾年其他事情很多,來不及抓這件事。”
毛澤東思考著,強調說:“這件事總是要抓的?,F(xiàn)在是時候了,該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認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來。”
毛澤東看看大家,接著說:
你們看怎么樣,現(xiàn)在有蘇聯(lián)對我們援助,我們一定要搞好!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我們只要有人,又有資源,什么奇跡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來!
毛澤東突然一轉話題,向錢三強提出了原子內部的結構問題:“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嗎?”
“是這樣。”
“質子、中子又是什么東西組成的呢?”
錢三強一時答不出話來。會議以前,盡管他曾有所準備,但是,毛澤東所提出的問題,是從來沒有人研究過的,也是從來沒有人提出過的。
錢三強如實回答說:“根據(jù)現(xiàn)在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只知道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也就是最小的,不可分的。”
“它們是不可分的嗎?”
“現(xiàn)在的研究,是這樣。能不能分,還沒有被認識。”
毛澤東緩緩地抽著香煙,思考著說:“我看不見得。”他帶著商量的口氣說:“從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質子、中子、電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的統(tǒng)一嘛!不過,現(xiàn)在實驗條件不具備,將來會證明是可分的。你們信不信?”
錢三強靜靜地聽著,大家也都靜靜地聽著、思索著。
“你們不信,反正我信。”毛澤東微笑著,抽著煙……
吃飯的時候到了,大家來到餐廳,餐廳里擺了三桌飯菜。
毛澤東坐在錢三強這一桌,他的右邊是彭德懷,左邊是李四光,錢三強坐在他的對面。李四光本來是一口普通話,今天改用地道的湖北話,與毛澤東談笑自如,十分開心。
毛澤東平時滴酒不沾,這次卻特意斟了一杯紅葡萄酒。毛澤東站起身來,舉杯大聲說:“為我國原子能事業(yè)的發(fā)展,大家共同干杯!”
毛澤東熱切盼望和積極推動的中國原子能事業(yè)從此拉開序幕。中央決定研究原子彈
1950年6月,我國留美學生在美國成立了“留美科協(xié)”。他們在芝加哥附近召開的年會上,發(fā)布了一封給我國科學工作者的公開信,他們在公開信上說:
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熱烈地想念著祖國,想念著你們。我們一致決心在最短時間內回國,回到我們的中國科學工作者兄弟的行列,投身于建設新中國的大潮之中。
1950年,200多位中國留學生沖破重重阻撓回國參加建設。
回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理論物理學家有:鄧稼先、金星南,實驗物理學家肖健等。
這之后,從1951年到1957年,由國外回來到近代物理所工作的科學家,有核物理學家楊澄中、陳奕愛、戴傳曾、梅鎮(zhèn)岳、李整武、鄭林生、丁渝、張家驊。
這次回國的還有:高能物理學家汪德昭,放射化學家楊承宗、肖倫、馮錫章,加速器專家謝家麟,計算機和真空器件專家范新弼等。一時間,我國核物理領域的科技人員都摩拳擦掌,一心要在原子能領域干出名堂來。
我們都知道,我國早期原子能的研究,是期待蘇聯(lián)援助的。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1949年8月間,劉少奇率中共代表秘密訪蘇,會談中,斯大林曾邀請代表團看了一部試驗原子彈爆炸的現(xiàn)場實況的影像資料。
據(jù)說,這是蘇聯(lián)人第一次給外國客人看這樣的紀錄片。試驗地點在蘇聯(lián)東北區(qū)接近北極圈的荒原地帶。
影片主要是表現(xiàn)原子彈的投擲過程、蘑菇云的升起的奇異景象,以及爆炸對試驗目標破壞的范圍和程度。
隨后,1954年9月9日,彭德懷同劉伯承率領代表團應邀赴蘇聯(lián)參觀原子彈的實地軍事演習,同去的有粟裕、陳賡、許光達、劉亞樓、鄧華等。
1954年10月1日,蘇聯(lián)赫魯曉夫率代表團來參加新中國建立五周年慶典,同時與中方代表團會談。
10月3日,在中南海頤年堂舉行的中、蘇兩國最高級會議上,赫魯曉夫問毛澤東說:“你們對我方還有什么要求?”
毛澤東回答說道:“我們對原子能、核武器感興趣。今天想同你們商量,希望你們在這方面對我們有所幫助。”
赫魯曉夫愣住了,因為毫無思想準備。他稍停了一下對毛澤東說:“你們搞那個東西太費錢了。我們這個‘大家庭’有了核保護傘就行了,無須大家都來搞它。”
他又說:“我們的想法是,目前你們不必搞這些東西,還是集中力量搞經(jīng)濟建設,發(fā)展與國計民生有關的生產(chǎn),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搞原子彈強。如果你們十分想辦這件事,而且是為了進行科研、培訓干部、為未來新興工業(yè)打基礎,那么我們可幫助先建設一個小型原子堆。這比較好辦,花錢也不太多。
毛澤東回答說:“也好,讓我們考慮考慮再說。”其實,毛澤東想搞屬于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決心很堅定。
經(jīng)過幾輪談判后,蘇方終于答應:有限度地幫助我國發(fā)展核武器。
因此,1955年11月16日,中央決定設立三機部,主管我國核工業(yè)的建設和發(fā)展工作,以配合蘇方即將提供的援助。后來,三機部又更名為二機部。
01957年10月15日,中蘇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兩國政府的正式協(xié)定,簡稱《國防新技術協(xié)定》。
協(xié)定規(guī)定:蘇方援助中國研制原子武器,其中包括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
1958年1月,李覺出任剛剛成立的二機部九局第一任局長。這是二機部最重要的一個局,負責核武器研制和基地建設工作。兩位副局長是吳際霖和郭英會。
1月21日,吳際霖擬定了九局《1958年工作綱要》及第一季度工作計劃。
3月,蘇聯(lián)專家安德列耶夫?卡列尼奇等12人選廠組來到中國,開始選廠籌備。
5月,李覺、吳際霖、郭英會、何廣乾和蘇方專家初步選定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為原子彈研制基地。
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說:“原子彈就是那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shù)。那么好吧,我們就搞一點吧。”
因此,中央很快批準了李覺的籌建報告,確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建設為02工程。
3個月后,由來自全國各部隊的2000名轉業(yè)干部和戰(zhàn)士,以及7000多名民工和2000多名建筑工人,組成了萬人施工大軍,頂風冒雨,晝夜不停,浩浩蕩蕩地向中國西部進發(fā)。
鐵道兵部隊和交通部十萬火急地搶修鐵路和公路。
來自全國各地的器材、設備源源不斷地運來。
數(shù)以千計的大學畢業(yè)生、留學生以及剛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原子彈研制的進軍行列。
1958年7月,新成立的北京第九研究所,在花園路破土動工,作為接受蘇方提交原子彈模型與技術資料的場所。
與此同時,濃縮鈾、反應堆、核燃料元件、鈾水冶煉等工廠和礦山的建設陸續(xù)展開;蘇方援建的反應堆、加速器在北京西南部坨里建成并正式移交使用。
就這樣,我國一場規(guī)??涨暗暮宋淦鞯膽?zhàn)役正悄悄地、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就在這個時候,因為種種原因,中蘇關系急劇惡化。
1959年9月30日,赫魯曉夫訪美之后匆匆趕到北京,參加中國國慶10周年慶典,這是他最后一次訪問中國。
10月1日,在天安門的城樓休息室里,赫魯曉夫冷冷地對毛澤東說:“蘇聯(lián)將不能再給中國提供原子能技術了。”
毛澤東以沉默回答了他。
1960年7月16日,蘇方突然照會中國,決定從中國召回全部派遣援華的專家。
7月18日,這個消息傳到北戴河。毛澤東對前來匯報的李富春說:“我們要下決心搞尖端技術!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我看這也好嘛!如果給了,這個帳是很難還的!”
到8月23日為止,在中國核工業(yè)系統(tǒng)工作的233名蘇方專家全部奉命回國,并帶走了大部分重要的圖紙資料。
不難想象,蘇方撤走全部援華專家后,我國一些重大的設計項目和科研項目立即陷入了全面的癱瘓,我國核工業(yè)也因此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至此,中蘇雙方在核武器領域的合作,就這樣夭折了。